人本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紀中葉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流派,強調人的自我實現、自由意志和主觀體驗。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是人本心理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論對心理學、教育、管理等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
馬斯洛最著名的貢獻是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Hierarchy of Needs)。他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低到高依次為:
馬斯洛認為,人的需求是按照從低到高的順序逐步滿足的。只有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後,較高層次的需求才會成為行為的驅動力。
馬斯洛特別關注「自我實現」的概念。他認為,自我實現是人生的最高目標,是個人潛能的充分發揮。自我實現的人通常具有以下特徵:
此外,馬斯洛還提出了「高峰體驗」(Peak Experience)的概念。高峰體驗是一種強烈的幸福感、滿足感和自我超越的瞬間,通常發生在個人達到自我實現的過程中。
馬斯洛的理論突破了當時主流心理學(如行為主義和心理分析學派)的局限,強調人的積極面和發展潛力。他的研究為後來的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奠定了基礎,並在教育、管理、心理諮詢等領域得到了廣泛套用。
儘管馬斯洛的理論廣受歡迎,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評:
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理論強調人的積極面和發展潛力,為心理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他的需求層次理論和自我實現概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激勵人們追求更高層次的成長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