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心理、行為和社會因素如何影響健康和疾病的學科。以下是健康心理學的重點整理:
-
健康與疾病的定義:
- 健康不僅指沒有疾病,還包括身體、心理和社會功能的完全良好狀態。
- 疾病是指身體或心理功能的異常或失調。
-
生物心理社會模型:
- 該模型認為健康與疾病是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 生物因素包括遺傳、生理狀態等。
- 心理因素包括情緒、認知、行為等。
- 社會因素包括家庭、文化、經濟狀況等。
-
壓力與健康:
- 壓力是身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可以是生理的或心理的。
- 長期壓力可能導致健康問題,如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統功能下降等。
- 應對策略包括問題焦點應對和情緒焦點應對。
-
健康行為:
- 健康行為是指有益於健康的行為,如健康飲食、規律運動、不吸菸等。
- 行為改變模型,如健康信念模型、計畫行為理論等,用於解釋和預測健康行為。
-
慢性疾病管理:
- 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等需要長期管理。
- 自我管理包括藥物管理、生活方式調整、情緒管理等。
-
疼痛管理:
- 疼痛是主觀體驗,受心理因素影響。
- 疼痛管理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等。
-
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
- 健康促進旨在提高整體健康水平,如健康教育、社區健康項目等。
- 疾病預防包括一級預防(防止疾病發生)、二級預防(早期發現和治療)和三級預防(減少疾病影響)。
-
心理干預:
- 心理干預如認知行為療法、放鬆訓練、正念等,用於改善心理健康和應對疾病。
-
健康心理學研究方法:
- 包括實驗研究、調查研究、縱向研究等。
- 研究方法的選擇取決於研究問題和目標。
-
倫理與法律問題:
- 健康心理學研究與實踐需遵循倫理原則,如知情同意、隱私保護等。
- 法律問題包括患者權利、醫療責任等。
健康心理學強調心理和行為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通過研究和干預,促進個體和社會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