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因心理(Kleinian psychology)是由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梅蘭妮·克萊因(Melanie Klein)發展的一種心理學理論。克萊因的理論主要基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但她在兒童心理發展和無意識過程的研究上提出了獨特的見解。
克萊因的理論核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對象關係理論:克萊因認為,嬰兒從出生起就與外界對象(如母親)建立關係,這些早期關係對個體的心理發展至關重要。她強調,嬰兒通過內化和投射機制來處理與外部對象的關係,這些機制在無意識中持續影響個體的情感和行為。
分裂(Splitting):克萊因提出,嬰兒在早期階段會通過分裂機制將外部對象分為「好」和「壞」兩部分。這種分裂幫助嬰兒處理複雜的情感體驗,但也可能導致心理衝突和防禦機制的形成。
偏執-分裂位(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和抑鬱位(Depressive Position):克萊因描述了兩種主要的心理狀態。偏執-分裂位是嬰兒早期的心理狀態,表現為對外部對象的極端分裂和偏執性焦慮。抑鬱位則是嬰兒逐漸意識到外部對象的複雜性和矛盾性,開始體驗到內疚和修復的願望。
遊戲療法:克萊因發展了一種基於遊戲的心理治療方法,通過觀察兒童在遊戲中的表現來理解他們的無意識衝突和情感狀態。這種方法在兒童心理治療中得到了廣泛套用。
克萊因的理論對現代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在兒童心理發展和治療領域。她的工作為理解人類心理的複雜性和早期經驗的重要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