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心理學理論主要研究個體在面對壓力時的心理反應及其應對機制。以下是幾個重要的壓力心理學理論:
應激理論(Stress Theory) 由漢斯·塞利(Hans Selye)提出,他將應激分為三個階段:警覺期(Alarm Stage)、抵抗期(Resistance Stage)和衰竭期(Exhaustion Stage)。在警覺期,個體識別到壓力源並啟動應激反應;在抵抗期,個體試圖適應壓力;如果壓力持續存在,最終可能進入衰竭期,導致身心疲憊。
認知評估理論(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y) 由理察·拉扎勒斯(Richard Lazarus)提出,該理論認為個體對壓力事件的認知評估決定了其應激反應。認知評估分為初級評估(Primary Appraisal)和次級評估(Secondary Appraisal)。初級評估涉及對事件是否具有威脅性的判斷,而次級評估則涉及個體對自己應對能力的評估。
應對理論(Coping Theory) 應對是指個體在面對壓力時所採取的認知和行為策略。應對策略可以分為問題聚焦型應對(Problem-focused Coping)和情緒聚焦型應對(Emotion-focused Coping)。問題聚焦型應對旨在直接解決壓力源,而情緒聚焦型應對則旨在調節情緒反應。
社會支持理論(Social Support Theory) 該理論強調社會支持在緩解壓力中的重要作用。社會支持可以來自家庭、朋友、同事等,通過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實質性支持,幫助個體更好地應對壓力。
資源守恆理論(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 COR) 由霍布福爾(Stevan E. Hobfoll)提出,該理論認為個體在面對壓力時會努力保護和獲取資源(如物質資源、社會資源、心理資源等)。當資源失去或受到威脅時,個體可能會感到壓力。
生物心理社會模型(Biopsychosocial Model) 該模型強調壓力是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生物因素包括遺傳和生理反應,心理因素涉及認知和情緒,社會因素則包括社會支持和文化背景。
這些理論共同構成了壓力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幫助研究者理解個體在面對壓力時的心理過程及其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