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滯留現象,也稱為視覺暫留或視覺持續,是指當人眼在觀察快速移動的物體或圖像時,即使物體或圖像已經消失,人眼仍然會短暫地保留其影像的現象。德國實驗心理學家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提出了解釋。
德國心理學家馬克斯·韋特海默(Max Wertheimer)是格式塔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他對視覺滯留現象的研究尤為著名。韋特海默通過實驗發現,當兩個靜止的光點在一定的時間間隔內依次閃爍時,觀察者會感覺到光點在移動,這種現象被稱為「似動現象」(Phi phenomenon)。韋特海默認為,這種現象不僅僅是視網膜上的物理反應,而是大腦對視覺信息的處理和解釋。
韋特海默的研究表明,視覺滯留現象與大腦的神經活動密切相關。當視網膜接收到光信號後,這些信號會被傳遞到大腦的視覺皮層進行處理。由於神經信號的傳遞和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即使光信號已經消失,大腦仍然會在一段時間內保留這些信號,從而產生視覺滯留的效果。
此外,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馮·亥姆霍茲(Hermann von Helmholtz)也對視覺滯留現象進行了研究。他認為,視覺滯留是由於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在光刺激消失後仍然保持一定的興奮狀態,導致大腦在短時間內繼續感知到光信號。
總的來說,德國實驗心理學家通過實驗和理論研究,揭示了視覺滯留現象的神經生理機制,認為這一現象是大腦對視覺信息的處理和解釋的結果,而不僅僅是視網膜上的物理反應。這些研究為後來的視覺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