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上的恐怖谷(Psychological Uncanny Valley)是一個源自機器人學和人工智慧領域的術語,最初由日本機器人學家森昌弘(Masahiro Mori)於1970年提出,用於描述人類對與人類相似但又不完全像人類的機器人或虛擬形象產生的不適感。當這些形象與人類的相似度達到一定程度時,人類的反應會從積極轉向消極,甚至感到恐懼和厭惡。
在心理學領域,恐怖谷的概念被擴展到更廣泛的情境中,用來解釋人類在面對某些與正常狀態略有偏差的事物時產生的心理不適。例如:
虛擬角色與動畫形象:當動畫或遊戲中的角色設計過於接近真實人類,但又有微小的不自然之處(如僵硬的表情或動作),觀眾可能會感到不安。
人工智慧與語音互動:當語音助手或聊天機器人的回應過於接近人類,但缺乏情感或邏輯上的連貫性時,用戶可能會感到不適。
恐怖電影與超自然現象:恐怖電影常利用恐怖谷效應,通過塑造接近人類但又帶有詭異特徵的角色(如殭屍、鬼魂)來引發觀眾的恐懼感。
精神疾病與行為異常:當一個人的行為或表情與常人相似,但又有微妙的異常時,周圍的人可能會感到不安,甚至產生排斥心理。
恐怖谷效應的根源在於人類對「非人類但接近人類」的事物的本能警惕。這種警惕可能源於進化過程中對潛在威脅的識別機制,即對「不正常」或「異常」事物的敏感反應。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恐怖谷現象揭示了人類認知和情感反應的複雜性。它提醒我們,在設計人工智慧、虛擬形象或藝術作品時,需要平衡真實感與自然感,避免觸發觀眾的負面情緒。同時,這一現象也為研究人類情感、認知和社會互動提供了重要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