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暨社會學派是一種綜合心理學和社會學理論的治療方法,主要關注個體在心理和社會環境中的互動關係。其處遇步驟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評估與診斷:
首先,治療師會通過訪談、問卷或觀察等方式,全面了解個體的心理狀態、社會關係以及生活環境。評估內容包括個體的情緒狀態、人際關係、家庭背景、社會支持系統等。
問題界定:
在評估的基礎上,治療師與個體共同確定主要問題或困擾。這些問題可能涉及心理症狀(如焦慮、抑鬱)或社會適應問題(如家庭衝突、職場壓力)。
目標設定:
根據問題界定,治療師與個體一起制定具體的治療目標。這些目標通常是短期和長期的結合,旨在改善心理狀態、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或改善人際關係。
干預計畫:
制定具體的干預策略,結合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理論方法。例如,可能採用認知行為療法(CBT)來處理個體的負面思維模式,同時通過家庭治療或社會支持網路改善其社會環境。
實施干預:
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會運用多種技術,如心理教育、角色扮演、溝通訓練等,幫助個體應對心理困擾並改善社會功能。同時,可能涉及家庭或社區成員的參與,以增強社會支持。
評估與調整:
在治療過程中,定期評估干預效果,並根據個體的進展調整治療計畫。治療師會關注個體的心理變化和社會適應情況,確保治療目標的達成。
結束與跟進:
當治療目標基本達成後,治療師會與個體討論結束治療的時機,並制定後續的跟進計畫,以鞏固治療效果並預防復發。
心理暨社會學派的處遇步驟強調個體與環境的互動,注重從心理和社會兩個層面同時入手,幫助個體實現全面的康復與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