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質論性格(Trait Theory of Personality)是一種心理學理論,旨在通過識別和描述個體在行為、情感和思維模式上的穩定特徵來理解人格。特質論認為,人格是由一系列相對穩定的特質組成的,這些特質在不同情境下表現出一定的連續性和一致性。以下是特質論性格的主要內容和代表人物:
特質是指個體在不同情境中表現出的穩定的行為傾向或心理特徵。例如,一個人可能具有「外向性」特質,這意味著他在社交場合中通常表現得活躍和健談。特質論強調這些特徵是個體人格的核心組成部分。
高爾頓·奧爾波特(Gordon Allport):奧爾波特是特質論的先驅之一。他將特質分為三類:
雷蒙德·卡特爾(Raymond Cattell):卡特爾通過因素分析提出了16種人格因素(16PF),認為這些因素可以描述人格的基本結構。
漢斯·艾森克(Hans Eysenck):艾森克提出了人格的三維度模型,包括:
五因素模型(Big Five):這是目前最廣泛接受的特質論模型,包括以下五個維度:
特質論在心理學、職業選擇、教育、臨床診斷等領域有廣泛套用。例如,職業性格測試(如MBTI)常基於特質論設計,幫助個體了解自己的性格傾向並選擇適合的職業。
特質論性格通過識別和描述個體的穩定特質,為人格研究提供了一個系統的框架。儘管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它仍然是心理學中理解人格的重要理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