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希納心理學,全稱為古斯塔夫·費希納(Gustav Fechner)的心理物理學,是19世紀心理學的重要分支之一。費希納是德國物理學家、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他在心理學領域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心理物理學的研究上。心理物理學主要研究物理刺激與心理感覺之間的關係,試圖通過量化的方法來描述和解釋這些關係。
費希納最著名的貢獻之一是提出了「費希納定律」(Fechner's Law),該定律描述了刺激強度與感覺強度之間的關係。費希納定律的數學表達式為:
[ S = k \log I ]
其中,( S ) 是感覺強度,( I ) 是刺激強度,( k ) 是一個常數。這個公式表明,感覺強度的增加與刺激強度的對數值成正比。換句話說,隨著刺激強度的增加,感覺強度的增加速度會逐漸減慢。
費希納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三種基本心理物理法:最小可覺差法(Method of 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s)、恆定刺激法(Method of Constant Stimuli)和調整法(Method of Adjustment)。這些方法為後來的心理學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用於測量和量化感覺與知覺。
費希納的工作不僅為心理物理學奠定了基礎,還對整個心理學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研究促使心理學家開始關注感知和感覺的量化問題,推動了心理學從哲學思辨向科學實證的轉變。因此,費希納被認為是現代心理學的先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