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悟學習心理,又稱頓悟學習理論,是由德國心理學家沃爾夫岡·柯勒(Wolfgang Köhler)在20世紀初提出的。這一理論主要基於他對黑猩猩的觀察實驗,特別是在解決問題時的行為表現。柯勒發現,黑猩猩在解決某些問題時,並非通過試錯法逐步接近答案,而是突然之間「頓悟」到解決方案。
頓悟學習心理的核心觀點是,學習並非總是通過漸進式的積累和反覆嘗試來實現的,而是有時會突然出現一種理解或洞察,使得問題迎刃而解。這種頓悟通常發生在個體對問題有了全面的理解之後,能夠看到問題的各個部分之間的關係,從而找到解決方案。
頓悟學習心理的幾個關鍵特點包括:
整體性:頓悟通常涉及對問題整體的理解,而不僅僅是部分。個體能夠看到問題的各個部分如何相互關聯,從而形成一個新的、更全面的視角。
突然性:頓悟往往是突然發生的,個體在某一刻突然「明白」了問題的解決方案,而不是通過逐步的推理或嘗試。
非連續性:頓悟學習與傳統的試錯學習不同,它不是通過連續的、逐步的改進來實現的,而是通過一種跳躍式的思維過程。
內在動機:頓悟通常伴隨著強烈的內在動機和滿足感,因為個體在解決問題時感受到了自我實現的成就感。
頓悟學習心理在教育領域有重要的套用價值。它提示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而不僅僅是機械的記憶和重複練習。通過提供適當的問題情境和引導,教育者可以幫助學生體驗到頓悟的過程,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總的來說,頓悟學習心理強調了學習中創造性思維和整體理解的重要性,為理解和促進人類學習提供了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