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地理三法,即「龍、穴、砂、水」四大要素中的核心理論,是古代中國風水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體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龍法
龍法主要研究山脈的走向、形態及其氣勢,認為山脈是「龍脈」的象徵,是地氣的載體。風水師通過觀察山脈的起伏、形態、走勢來判斷龍脈的吉凶。龍脈分為「真龍」和「假龍」,真龍氣勢磅礴、連綿不絕,假龍則形態破碎、氣勢不足。龍法的核心在於尋找「來龍」與「去脈」,即山脈的起始與終止,以確定風水寶地的位置。
穴法
穴法是指尋找適合居住或安葬的地點,即「穴場」。穴場是龍脈匯聚、氣場集中的地方,被認為是風水寶地的核心。穴法的關鍵在於「藏風聚氣」,即選擇地勢平坦、周圍有山環抱、前方開闊的地方,以達到避風聚氣的效果。穴位的選擇還需結合地形、水勢、土質等因素,確保氣場和諧穩定。
砂法
砂法是指觀察穴場周圍的山丘、土堆等小型地貌,稱為「砂」。砂的作用是護衛穴場,形成天然屏障,防止氣場外洩。砂的形態、高低、遠近都會影響風水的吉凶。砂法強調「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的布局,即左右兩側的山丘(青龍、白虎)和前後方的山勢(朱雀、玄武)需協調對稱,以達到風水平衡。
風水地理三法相輔相成,龍法是基礎,穴法是核心,砂法是輔助。三者結合,共同構成了風水學中選址與布局的基本原則,旨在為人們提供宜居、安葬的吉地,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