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姓遷徙

  顧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主要發源於浙江省境的會稽地區(今浙江紹興),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九位,屬於大姓系列,在台灣省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現今人口約二百八十三萬餘,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17%左右。

  從四千多年前開始,顧氏族人就主要繁衍遷徙於今長江下游的江蘇、浙江一帶。他們的先祖為越王勾踐。自三國顧氏崛起,直至隋、唐兩朝,顧氏就一直是中國江東四大姓之一。唐朝以後,顧氏仍是江蘇、浙江兩地一個有名望的大姓,尤其是江蘇一帶。因此,顧氏歷代名人多出自南方,而且世代繁衍,逐漸遍布全國各地。

  1.兩漢時期:

  西漢時期武帝的窮兵黷武大大損耗了國力,在晚年他就已經意識到其政策的危害性,被迫以“罪已詔”的形式終止了無度的擴張;加上從今天的江浙至雲貴的南方對於當時人口占多數的中原人來說仍然是一片陌生的土地:炎熱潮濕、叢林茂密、疫病流行,很不適合北方人民的居住和生產,因此漢政府在此地的統治實際上僅僅限於少數都邑和交通線附近的核心區域。生活在廣大南方山區丘陵地區的越族一直是按自己古老的部族形式生活繁衍。當時的越族分為許多部落,互不統屬,號稱百越;發展水平也各異,最先進強大的幾部曾經建立了南越、東越和閩越國。為此,漢政府不得不藉助當地的豪族大姓實行治理,但是又擔心這些地方勢力過分壯大,反過來會危及其統治,所以就實行又打又拉的政策,這可以從西漢顧氏起伏跌宕的命運中看出來。

  由於正史失載,根據較系統的顧氏家譜記載,安朱之後經過了搖、昭襄、建。顧建生有三子,長子顧省,史籍無考,且無後嗣。次子顧貴繼承父兄之職。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東甌王位傳到了安朱第四代後人時,其部族開始受到閩越的進攻,於是向漢求援。漢政府派遣中大夫莊助發會稽兵渡海支援東甌,閩越聞訊即退兵。迫於閩越的壓力這支越人被迫向中央要求內遷,漢武帝就封其為馳義侯,遷其部眾於江淮地區。

  另一支越人閩越於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攻擊了處於更南面的南越,漢武帝再次派遣大行王恢出兵豫章(今江西),大農韓安國出兵會稽反擊閩越。閩越王郢發兵憑險抵抗。但是郢的弟弟余善聯合了宗族謀殺了郢,並將其首級獻給了漢朝廷。漢於是下令停戰,封早先的越王無餘的孫子繇君醜為越繇王統治閩越部眾。由於余善殺兄自立,族眾多有不服,紛紛脫離余善,漢政府就派兵分立繇君醜和余善。

  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受了漢朝恩惠的余善卻反戈一擊,偷襲漢領地並殺了漢政府的三個校尉。漢朝只能再次發兵,派出橫海將軍韓說出句章渡海攻擊;還派樓船將軍楊濮出武林,中尉王溫舒出梅嶺,越人也有多族協同,多路進擊。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因協助征伐其他叛漢越人部族有功,顧貴受封為吳侯,居處於姑蘇(今江蘇蘇州)。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冬越繇王、越衍侯吳陽、建成侯敖設計殺死了反覆無常的余善,一同歸漢受封的還有越將多軍,後者被封為無錫侯。

  鑒於越族各部居住在僻遠山林,時叛時服,中央難以控制,漢政府開始考慮一勞永逸地加以解決,於是下令這些受封的越族首領帶領族眾離開原來居住地,移徙到江淮一帶,原來的東方越地便被廢棄了。這是顧氏歷史上的一件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大事,由此顧氏一族結束了秦漢之前的顛沛流離,又回到了祖先故地太湖平原,開始了穩定發展,江南也就從此成為顧氏的真正老家了。

  與那些依靠投身政治獲取發展的家族不同,顧家雖然出身越族,但是在早期飽經動盪遷徙、亡家毀國之苦後,在以後的長期歷史進程中逐漸選擇尊文重學、經藝傳家的發展方式。由於中國前半段歷史的政治經濟中心都位於北方,南方相對較落後,這顯然不失為明智之舉,顧氏的後人也因此受惠,顧家因此成為一個文化昌盛的族群,歷代傑出文化人才層出不窮,這是在江南、乃至全國各個大姓中比較突出的。

  這一階段,顧氏宗族的大致世系傳承是有大致線索的,由安朱傳三世至建,顧建有三子,長子省,無後人;少子顧敖(某些族譜作顧教),也因為伐東越有功而受封,但是在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著名的冤案巫蠱事件中因為同情蒙冤的衛太子而被貶廢,這支經子祿、多軍至孫卯時,史書就失去了蹤跡;次子顧貴一支經過翱、綸、龍、大成、邦而成為今天顧氏的正宗嫡系。

  顧翱生有二子:長子顧經、次子顧綸。顧經其人其事無考;顧綸在漢宣帝時受政府詔舉賢良(與先秦的官職由貴族世襲不同,漢朝實行根據血緣和才能雙項標準選官的方法,詔舉賢良就是由地方政府或官僚推薦當地有德能的賢人到政府里做官)並可能已經受任為官了。據一些顧氏家譜追述,顧綸生有兩子:長子龍、次子鯤。次子史事無考,長子龍(字時化)在漢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出任都尉一職。龍子大成(字集之)於漢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受詔舉賢良授光祿大夫一職。大成之子邦(字千里)因為通曉經典品行端正,在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官至大司馬。

  顧氏宗族在西漢時期經歷頗為坎坷。從上述譜系裡可以看到:安朱後人傳到第五世時省這一支斷絕,六世則祿斷絕、七世有經和卯兩支失傳,到第十世時僅剩下邦一線不絕如縷。

  西漢帝國末年,由於統治集團的貪婪、愚蠢以及中國封建王朝固有的興替節律的作用,民族、社會和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激化,導致朝廷的大權落人外戚王莽的手裡。王莽是漢元帝(西漢倒數第五位皇帝)之後王政君娘家成員,由於元帝死後王政君以太后身份決定朝政達數十年,因此王家的許多男性家族成員得以進入朝廷,掌握機要。由於在執政的過程中主張實行激烈的改革以剷除人民十分憎恨的種種黑暗現象,以及其謙和廉潔、公正無私的個人魅力,王莽的威望達到了極點。公元前9年深孚眾望的王莽終於接受了西漢末代皇帝的遜位,建立了“新”朝。可惜新朝的命運很糟糕,過激的社會改革措施使之在僅僅15年不到的時間裡,就在人民和豪強貴族集團的反對中崩潰了。接替新莽的是西漢王室的成員劉秀,也就是東漢光武帝。

  劉秀建立東漢後,一方面要與各地區利益勢力取得平衡,另一方面也為了修復因新莽而凋敝的國家,開始注意搜羅各類人才,以充實官僚階層,擴大統治基礎。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年),出身南方大族顧氏的顧邦之子顧安(字靜心)因平江淮功進東萊太守。算起來這已經是自安朱以來顧氏的第十一世了。

  漢光武帝劉秀之後,東漢迎來了較安定繁榮的時期。據多種顧氏家譜傳述,漢宣帝時期顧安之子顧綜(字文緯)出仕朝廷很長時間,老年官至御史大夫、尚書令,因其忠心有才幹,特賜几杖,朝政每每聽取其意見。顧綜有子顧林(字仲春),在漢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官至太常寺卿。顧林子顧奉(字季鴻)在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出任潁川太守一職,其子顧通(字道達)。就這樣在相對穩定平和百餘年後,到了漢末的桓靈之世了。

  桓靈之世是指東漢最後的第二、第三位皇帝桓帝和靈帝統治的時期,這一時期政治腐敗、民生凋敝,又趕上難得一見的自然災害,所以時局十分動盪。

  東漢王朝的政治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皇帝多幼年即位,因此權利極易為母親皇太后所把持。但是太后只是一介女流,生長於豪門深宅並無統治能力,所以往往重用其母家親戚,這就是外戚。外戚執政由於缺乏正統性與合法性,並且奪了其他官僚、地方豪強、舉薦賢能等國家主要統治集團的政治前途,加之巧取豪奪行為不端,所以經常遭到一片反對,很不得人心。外戚們則常以鎮壓或罷黜來回答各方的反對。小皇帝長大後勢必不甘心成為舅家傀儡,因為外戚把持朝政的結果就是官僚往往是外戚的黨羽,使皇帝無從依靠。皇帝身邊惟一信得過並且利益相關的就只有從小陪他長大的宦官了。成年皇帝利用至高無上的皇權,再依靠宦官的幫助,自然能夠消滅外戚奪回權力。在親政後,鑒於宦官的“功勞”和朝官曾經屈服於外戚的歷史,皇帝自然重用宦官輕視朝官了,這就又形成了宦官專權。

  但是宦官是身心有殘缺的人,其身份只是皇帝的家奴,其權勢雖高卻同樣缺乏合法性,又沒有後代,所以只能追求現世的享受。他們對財富和權勢的追求比外戚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了繼續壟斷朝政,惟一的辦法就是鼓勵皇帝享樂。享樂縱慾過度,皇帝多年輕夭折。於是又出現幼年皇帝,新的外戚重新上台,清算宦官,並乘機控制朝政。新的一輪循環又開始了。在這種惡性循環下,東漢的國事日見式微,出現了賣官鬻爵等黑暗現象;更加嚴重的是鬥爭的雙方往往勾結有野心的將領來威脅對手,於是王朝最壞的情況出現——軍隊捲入了政治鏇渦之中。目睹這些情況,一些傳統的官員和士大夫開始利用自己的威望和王朝正統的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通過上書和其他方式進行抗爭。由於官僚集團往往通過鄉土和師承關係結成同盟,所以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就藉口這些政治對手朋比為奸結成朋黨而予以打擊。除逮捕主要的領袖外,宦官打擊這些士大夫的主要手段就是“禁錮”,即取消其參政和出仕的資格,這就叫“黨錮”。“黨錮”之禍使當時統治階級主要部分的地主官僚失去了政治特權,無疑也動搖了東漢王朝的基本統治基礎。

  這時,身為光祿勛的顧通生逢漢末暗世,既難以有所作為,又不願同流合污,於是就心生退意,辭去了原任的閒職,歸隱於家鄉的聚塢山中,合家團聚、耕讀度日,倒也其樂融融。顧通子嗣載於史乘的只有顧融一人。顧融(自仲容)頗具其父之風,身處濁世也是無心於功名富貴。當時大權在握的外戚兼執政大臣竇武為了與宦官集團做鬥爭,急於壯大私人勢力,於是就徵召在江南素負名望的顧氏成員顧融出任荊州刺史,由於荊州雄居要衝,地位十分重要,但是顧融依然委婉絕拒,舉家歸隱於太湖洞庭山。

  顧融有子二人,顧向(字尊道)、顧淑(字以平)。

  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⑴三國時期:

  漢末因為外戚宦官輪番專權、黨爭與天災、人民起義與外族威脅等多種原因,中國進入了歷史上一個有名的軍閥混戰時期。經過一段時間的混戰,北方的曹操、西南的劉備和東南的孫權成為戰爭的倖存者。就總體而言,軍閥混戰固然是不幸和殘酷的,但是相對於黑暗腐敗的大一統專制集權王朝,由於生存競爭的緣故,特別是當幾個割據政權處於力量平衡的時期,君主相對而言比較能夠聽取各方意見,善於提拔才幹之士,致力於改進統治方式,體制也就更趨於合理化。因此從某種程度來看,反而成為政治高效清明的時期,否則就會被力量更強的對手吞併。

  在敵對的三方中,孫權的條件相對是較弱的。因為他既沒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和如此強大、善戰的軍隊,也沒有劉備漢室宗親的有利地位,只是依靠其父獨具戰略眼光占據江東一隅,暫時避開戰爭中心的地緣形勢。但是這種有利形勢是付出代價的——東南地處偏遠,經濟落後,人口較少,因此長久以來孫吳政權一直奉行儘量與曹劉兩家結好的政策。以孫權的才略,他是深明穩定其統治的要訣,就是要取得內部的團結,一致對外。所以孫權一直著意於搜羅境內的賢能,東南具有較大影響的顧氏自然也在其關注之中。

  顧融的長子顧向是一個飽學之士,而且精通當時人們所信從的卜筮權威。占卜之術本來是古人在科學知識不發達情況下解釋和理解未知事物的一種手段。經過現代歷史學和人類學的深入研究,我們已經知道古代世界各個民族都是科學與宗教信仰難以區分的,甚至可以說宗教迷信是科學的早期形式。中國古代的有識之士都相信“卜以決疑”,即只有在經驗與知識難以判斷重要事物時才使用占卜決斷疑問,打個比方有點像今天類似情況下即使是受過很好現代科技教育的人也會用投幣決疑一樣。正因如此,在中國古代屬於卜筮專書的《周易》就被最具人文色彩而且強烈反對迷信的儒家奉為六經之首。因此,具備這種技藝不僅要求有深厚的文化學養,而且必須具備豐富的人生閱歷。當時顧向精通此道,聲名遍布江南一帶。他還曾經出任過孫權的四任縣令,政績較好,因此就先後被任命為前將軍和尚書、屯田郎。顧向的弟弟顧淑也曾經出任孫吳的西曹掾。飛顧向有子兩人,顧雍(字元嘆)、顧徽(字子美);顧淑也有一子顧悌(字子通)。

  ⑵東晉時期:

  在各類史料里有跡可尋的顧氏後裔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支:

  顧顯、顧榮,這兩支都是顧雍的曾孫;

  顧和,他是顧徽的四世孫;

  顧眾,是顧悌之孫。這四支都是顧向的嫡系後代。

  ⑶南朝時期:

  東晉末年,由於司馬家族腐敗,以及世族勢力過大,特權階級與國家之間的衝突日趨激烈。由於世族的政治特權,他們的子孫世襲清閒高貴的文職,原來政治世家所具有的優勢逐漸退化;另外一方面,寒族出身的官僚則逐漸掌握軍權,勢力開始超過世族。

  北府軍是當時東晉一支最精銳的武裝力量,自從淝水之戰後其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北府軍將領劉裕出身低微,但是卻極富才幹,此時掌握了軍隊的領導權。劉裕先後以武力消滅了南燕、後秦等政權以及內部的競爭者,控制了朝政並取代晉建立了宋。此後的南方政權在近一百七十年里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雖然世族名義上地位仍然很高,但是政權卻實際掌握在寒族地主官僚與將領的手裡。

  3.隋、唐時期:

  隋唐開始,中國進入了一個輝煌燦爛的時期。這一階段,中國的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黃河流域,但是經濟中心已經開始向南轉移了。歷史學家一般認為,唐朝之所以在歷經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之後統治仍然可以延續下去,經濟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央王朝還可以得到南方的經濟支持。這一階段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科舉取士取代了以前的依靠門第選官的制度。

  由於隋唐以後統一王朝的科舉選官制度,作為文化昌盛的大姓,顧氏族人很多成員都進入政界,四處為官,舉家跟隨;加上顧氏人口繁衍,吳地土地狹小,因此從顧野王之後開始,顧氏逐漸分布到其他地方。大致情況是:隋朝顧彪一系遷居餘杭(今天浙江省杭州),唐朝顧少連一支攜祖先宗祠遷徙到洛陽;夏南後人的一支遷居鹽官(今屬上海市金山縣);鴻南的一支遷居潤州(今鎮江)……五代以後顧氏就散居各地,已經難以一一考實了。但是吳地的顧氏族人始終最多、最集中,蘇州地區作為顧氏根據地的情況一直未變。

  唐高祖、唐太宗父子自太原起兵後,消滅了隋朝的殘餘以及各路諸侯,建立了唐朝,唐朝時期顯赫的顧氏宗族基本都是顧野王銅坑系的後人。

  4.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是顧氏歷史發展的低潮,其主要支系有:會稽顧氏、太興顧氏等顧氏族人,在宋、元時期的遷徙活動見於家譜記載的還有一些。

  5.明、清時期:

  明、清兩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尾聲,這一階段中國人口劇增,原有的政治經濟體制開始衰敗,因此政治鬥爭十分激烈;另一方面,由於商品經濟、尤其是江南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使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文化繁榮,出現了一些以前所沒有的新思想、新現象,顧氏族人在這一地區人數較多、根基牢固,加上顧氏族人上進、忠義的家族傳統,因此得天時、地利之便湧現出大量的著名歷史人物。主要集中在忠臣和傑出學者兩類。

  顧氏族人的這些人物是具有很大的地域和家族性的。通過比較,可以發現顧氏仍然以江南為重要聚居地,其中蘇州、崑山、無錫等地尤其集中。這一時期也是顧氏家譜大量產生的時代,從這些家族歷史裡,可以看到顧氏族人一些支派的大致遷徙路線。不過考慮到顧氏人數之多,現存的家譜無論數量如何,都難以全面反映顧氏族人在明清兩朝的發展與演變,另外在此期間顧氏族人的分布還發生了一些有趣的變化,即家族的作用逐漸讓位於地域的作用,這是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相一致的。

  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還有其他兄弟民族同胞因種種原因,加入了顧氏族群。

  ⑴滿族:

  來自滿族一支顧氏,據史籍《清通志•氏族略》記載,清禮部尚書顧八代,“本姓伊爾根覺羅氏,自八代始,子孫以顧為氏”。

  顧八代,字文起,本來是滿族的伊爾根覺羅氏,屬於滿洲鑲黃旗。其父顧納禪,服事於清皇太極和順治朝。人關前,顧納禪在進攻大同明軍時,因為作戰勇敢,被賜號“巴圖魯”(意為勇士),授予世襲牛錄章京之職。不久升為甲喇額真。順治初年,清軍人關後,顧納禪參加了清軍平定陝西、湖南、江南、浙江的軍事行動,晉升為三等阿達哈哈番。顧納禪有子數人,其中顧蘇襲父爵,進二等阿達哈哈番。

  顧八代是顧納禪的次子。年輕時任俠重義,喜歡讀書,善於騎射。因為其出身成年後被選人作為護軍。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顧八代從征雲南有功,被授予戶部筆帖式一職,不久又因為長兄顧蘇及兄子顧佛岳相繼去世,長房絕嗣,由顧八代襲世職,改任吏部郎中。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清康熙帝考核旗人官員,顧八代名列第一,擢升為翰林院侍讀學士。後來,明降將吳三桂起兵反叛,攻陷湖南,並派遣其部屬擄掠兩廣地區。鎮南將軍莽依圖從江西下廣東,在韶州駐防。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皇帝命顧八代傳令莽依圖收復廣西,此後顧八代就留在莽依圖軍內,跟隨他征戰廣西。清廣西巡撫傅弘烈為吳三桂部將吳世琮所敗,莽依圖引兵與他會師。顧八代奉命巡查軍營,提醒上司結營陣法散亂,如果敵至就會前後不能相應。果然吳世琮偷襲,清軍再敗,只好退回梧州駐守。吳世琮采追,清軍反擊,暫時退敵。

  顧八代敏銳地預感到吳世琮還會再來,命令軍士加緊戒備。正逢除夕,吳世琮率軍三萬進襲,被顧八代所敗。清康熙十七年,這一路清軍反攻,與吳世琮軍隊相遇,不料主將莽依圖病倒了,他就將指揮權交給了顧八代。顧八代於是就與副都統勒貝等渡江,與吳世琮決戰;暗地裡又分兵迂迴敵後方,在擊破敵軍左翼後合圍了他們的右翼。結果吳世琮大敗,僅率殘部潰圍而出。顧八代派遣精騎追擊,吳世琮走投無路,只能自殺。於是清軍進攻吳三桂據守的南寧,吳軍將領馬承(廣陰)與吳三桂軍會合,軍隊號稱十萬,憑險與清軍對陣。面對頑強的敵人,清軍諸將有些畏懼。戰鬥開始後,顧八代奮勇爭先,鼓勵諸將死戰,終於擊敗了吳三桂。

  清康熙十八年,朝廷考察官員政績,顧八代因為戰功卓著被評為優秀;但是大學士索額圖不喜歡顧八代,在對他的評語中寫了“浮躁”兩字,因而被免職。只是因為莽依圖據理力爭才保住他的官職。次年,莽依圖死於軍中,顧八代改隨平南大將軍賚塔征討雲南。在戰役開始前,顧八代認為應該先攻取城外製高點取得優勢後再行決戰。主帥聽從了,用顧八代策,取得了勝利。班師後,顧八代被授予侍講學士的職務。

  清康熙二十三年,皇帝命令顧八代值守上書房,又升任禮部侍郎;五年後又成為禮部尚書。後來因為得罪皇帝,免去了他的尚書但是仍留值上書房。清康熙三十七年,顧八代因為患病要求退休。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顧八代去世。

  顧八代值守上書房時,後來的雍正皇帝曾經跟隨他學習。顧八代死後,因為平時很廉潔竟然窮得無錢殮葬,當時還沒有即位的雍正親臨祭奠,並為他料理了後事。雍正四年,下詔恢復他的榮譽和頭銜,加太傅,諡號文端;又因為他清貧,賞賜顧八代的後人大量財物。雍正八年修建賢良祠時,滿族大臣人祀者有五人,顧八代排列第三。顧八代之子顧儼繼承父職,從參領官一直當到副都統。顧八代的孫子顧琮在清國史里有傳。

  從顧八代開始,滿族鑲黃旗的伊爾根覺羅氏這一支改姓顧氏,顧八代父兄所姓為後來追認。滿族顧氏族人在後來的遷徙分布,由於資料較少,有待進一步考證。

  ⑵裕固族:

  裕固族自稱“堯乎爾”、“兩拉玉固爾”,是主要聚居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地區的以畜牧業為主的民族,另外有部分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地區。裕固族使用多種語言: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堯乎爾語、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恩格爾語和漢語,也沒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文。其本族的歷史主要通過民間史料流傳。

  根據有關資料,裕固族有自己的姓氏,其中就有顧勒都斯。此姓後來在用漢字寫定時就取第一字的諧音,就成了顧氏。由於裕固族顧氏得姓較晚,又缺乏文獻史料,所以這一支顧氏族人的源流與分布已經難以考證了。

  ⑶錫伯族:

  錫伯族是居住在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的民族,善騎射,世代以狩獵、捕魚為業,也有比較發達的水稻為主的農業和牧業。十八世紀中葉部分錫伯族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在的錫伯族多數居住於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縣。錫伯族的另外一支則留在東北,今瀋陽、開原、義縣、北鎮、及內蒙東部、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等地也有該族生活居住。

  錫伯族歷史上信仰多神原始宗教,後來也有改信喇嘛教的,錫伯族對宗族比較重視,也有漢族祭祖掃墓的習慣。

  錫伯族有一支本姓固爾佳氏,與裕固族相似,固爾佳氏後來在漢化的過程中就取其姓氏的第一字的諧音,由此得姓顧氏。

  6.海外移民: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勇於開拓的傳統。從漢朝開西域、唐宋的遠洋通商、鄭和下西洋都是很好的例證。不過,由於中國地大物博,一直到明朝後期人口劇增以前,人口壓力並不是特別大,加上“父母在不遠遊”的聖訓和安土重遷的習俗,所以大規模的海外移民是不存在的。十一二世紀開始北方軍事遊牧帝國控制了中國北部和西北部,通過中亞的絲綢之路受到阻礙。宋朝因為指南針和航海技術的發展,海上絲綢之路逐漸開通延伸。華人就通過經商、航海和旅行,開始少量移居海外。到了元朝,由於建立了空前龐大、橫跨歐亞大陸的帝國,所以交通商貿也很發達。

  長期以來,和平時期的中國的人口一直穩定在一億以內。明朝後期,由於經濟的發展,人口達到近兩億,人口壓力驟增;到了清朝中期以後,人口突破三億。這種現象一方面是政府的某些措施比如清朝實行的“攤丁人畝”政策所致,另外一方面生產技術沒有取得突破和高產作物的引進都起到相當的作用。

  人口的這種驟增,使中國的人口與資源和環境的關係高度緊張,尤其是東南沿海某些地區如福建、廣東,因為以山地為主,地狹人眾,又不像江南有發達的經濟可以轉化很多勞動力,因此生存壓力極大。明清兩代,由於政治上的原因和淺見實行鎖國政策,從法律角度講,移居海外都是禁止的。不過,向海外的拓展並沒有停止。

  歐洲的大航海之後,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等西方國家開始到東南亞一帶殖民。由於當地人口較少,他們就盯上了勤勞聰明善良的中國人,大量華人被以各種方式引入東南亞,在當地的橡膠園裡當勞工。出於共同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華人聚居地慢慢出現,就這樣最早的一些華人社區也形成了。

  在此後的幾百年里,海外華人經歷了難以想像的艱苦和磨難:西方殖民者的歧視、當地民眾的誤解,還有腐敗政府的漠不關心,憑著自己的勤勞和智慧,逐漸擴散分布到世界各地了。據統計,世界各地的華裔華僑已經達三千五百萬餘人,分布的國家幾乎遍及世界各國,近年來連過去華人比較少的東歐、南美也遍布他們的足跡。不過老一輩華人仍然是以東南亞居多,新一代移民則以日本和美國最多。早期的海外華僑華人的移出地最早多在浙江、福建和廣東等地,其中浙江是顧氏族人分布較多的地區。

上一篇:顧氏族譜

周公算命熱門測算:

周公算命易經六十四卦四柱八字天罡地煞周易算命六壬神課梅花易數算命文章
姓名測試男孩名字大全女孩名字大全起名大全寶寶起名成人改名公司起名店鋪起名康熙字典百家姓
抽籤占卜觀音靈籤呂祖靈籤黃大仙靈籤關帝靈籤天后靈籤車公靈籤佛祖靈籤周公靈籤土地公靈籤北帝靈籤月老靈籤月下老人靈籤月老靈籤姻緣籤五路財神靈籤城隍爺靈籤孔子聖籤王公靈籤財神爺靈籤
民俗看相生男生女預測表眼皮跳測吉凶打噴嚏測吉凶耳鳴測吉凶面熱測吉凶二十四香譜圖解萬年曆農曆陽曆轉換花語大全手相算命圖解痣相算命圖解面相圖解手相圖解痣相圖解骨相圖解體相圖解
十二星座白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處女座天秤座天蠍座射手座魔羯座水瓶座雙魚座星座配對星座運勢星座排行星座知識星座愛情星座分析星座名人星座故事
星座知識星座配對 星座分析 星座星象 星座運勢 星座查詢 星座日期 12星座 星座生日 星座月份 星座性格 上升星座 牡羊座 金牛座 雙子座 巨蟹座 獅子座 處女座 天秤座 天蠍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雙魚座
十二生肖屬鼠屬牛屬虎屬兔屬龍屬蛇屬馬屬羊屬猴屬雞屬狗屬豬生肖配對屬相星座生肖運勢
風水知識家居風水辦公室風水臥室風水客廳風水房屋風水廚房風水墓地風水風水用品
心理測試愛情測試性格測試趣味測試財富測試智商測試職業測試社交測試惡搞測試情商測試綜合測試血型性格A型血B型血O型血AB型血血型配對星座血型生肖血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