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姓遷徙

  自蘇國滅亡後,蘇氏族人 開始了他們在這塊大陸腹地的遷徙。

  先秦時期的蘇氏播遷

  蘇氏的遷移有著悠久的歷史。《後漢書·郡國志》記載:“襄國有蘇人 亭。”《漢書·地理志》也載:“曲逆有蘇水,東人 濡。” “河北蘇”是蘇氏歷史上極有影響的蘇氏大族,《史記·趙世家》記載,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秦圍邯鄲。武垣令傅豹、王容、蘇射率燕眾反燕地。”

  蘇國居於中原地區。蘇子或蘇公的活動範圍並不大,其主要居住在豫北焦作市的溫縣。東達衛國也就是今濮陽一帶;南達王城,即今洛陽;東南達鄭國,即河南新鄭,西南可達虢國,即今三門峽一帶。以上情況說明,蘇國國王的活動範圍在今河南省的黃河兩岸,大致在今焦作、新鄉、鄭州、濮陽、洛陽、三門峽等6市的範圍之內。

  蘇國滅亡後的戰國時代,蘇人 外遷的主要聚居地在洛陽,並湧現出著名的蘇秦家族。

  戰國時期,諸侯間的戰與和,促使了“士”的大量出現,這一階層也可以說是依靠知識,依靠謀略為生的知識分子,他們以其自身的聰明才智,以及不停地遊說,奔波於列國諸侯之間。蘇秦以鬼谷子為師,在雲夢山(今河南淇縣境內)學術多年。他西至秦國,又東去趙國(今河北邯鄲),主要居住在燕都(今河北易縣),以後又多次到趙、齊(都於今山東淄博)、魏(都於今河南開封)等,其活動範圍在今河南、河北、山東諸省。但蘇秦也南到荊楚(都城在今湖北江陵),遊說楚威王。蘇秦的兄弟蘇厲、蘇代,也主要活動於燕、齊等地,足跡亦到中原的魏國,西可達秦。蘇秦家族以“縱橫術”而名聞天下,長期的遊說活動極大地擴展了他們的眼界,異地的居住,使他們獲取了更多的知識與閱歷。

  《竹書紀年》中,均記載了戰國時期秦將蘇胡統領大軍討伐韓國,被韓將韓襄大敗於酸水。這場戰事雖不能阻擋秦軍東進,但對秦軍是一次重創。

  蘇胡也成為人 居關中,即“陝西蘇”的最早的名人 。蘇秦到荊楚,並不是蘇氏最早涉足此地。《史記·楚世家》記載:楚莊王三年(公元前611年),莊王不理朝政,日夜尋歡作樂,並下令有敢於勸諫者,立即處死,絕不赦免。時任楚國大夫的蘇從,從大局出發,冒死直諫。楚莊王問他道:“你沒有聽說我下的命令嗎?”蘇從說:“如果殺死我能使您清醒,就是我的願望了。”楚莊王聽後,頓時醒悟,並立即停止了尋歡作樂,認真處理朝政,他還任命蘇從輔佐朝政。

  秦漢時期的蘇氏播遷

  《史記》曾記載“項羽大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項羽軍隊攻打的對像是秦軍,統領秦軍的將軍蘇角,被楚軍攻殺。作為秦將,蘇角應與蘇胡一樣,久居關中,他們均為蘇氏西進的早期移民。此外,在與劉邦軍隊決戰的秦將中有蘇駔,他曾統軍在泥陽(今甘肅寧縣東南)與劉邦手下的大將酈商決戰,而兵敗。蘇駔,以及蘇角、蘇胡等,見於史載,說明在秦國及至秦朝,有以武為職的蘇氏族人 為秦帝國而盡力。

  漢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正式任職內右史的蘇縱便在長安生活。漢武帝晚年,病重甘泉宮,權臣江充以病在巫蠱為由,而到太子宮中追查,時任黃門的蘇文,為江充的隨從,在此後的一系列宮中爭鬥中,受冤殺者甚眾。始作俑者江充不僅被殺,也被夷滅九族,蘇文亦被焚於“橫橋”上。到王莽當政時,方士蘇樂受命在宮中築“八風台”,“台成萬金”,可見築台耗費巨大,並在台上作樂。

  儒生蘇章,他不仕王莽,隱逸而去。

  此外,在長安還有富豪蘇回,被賊人 綁票,時任京兆尹的趙廣漢,以計擒住了賊人。

  在京城及附近居住蘇建蘇武家族。

  蘇益在《吾族淵源》中,講到了蘇建蘇武家族的來源:“漢興,高祖徙天下豪傑以實關中,蘇氏亦由河南河內而遷秦,遂家於長安杜陵間。至漢武帝時,建公官校尉,從衛青大將軍,西漢元朔二年,匈奴人 寇擊退之,收河以南之地。西漢元狩四年,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立大功,封平陵侯,居長安而葬武功,其後遂家其所封,是為武功人 。”

  江浩在《蘇氏族譜源流四修序》中提出:蘇秦子“廷奇,居相位。奇五世孫勝,徙居杜陵。越十世,建為平陵侯,後為游擊,復為右將軍。”

  到了東漢時期,京師移都洛陽。蘇竟,字伯況,西漢平帝時以明《易》為博士、講書、祭酒,善圖緯之學,能通百家之言。王莽時外放為代郡中尉,時值內亂國弱,匈奴擾邊,僅代郡獨能保全。東漢光武帝時,拜為代郡太守,並堅拒匈奴,後因病離開代郡,到京師拜為侍中。數月,因病免官。蘇竟回家養病,潛心學問,作《記誨篇》等文章傳於世,年過七十而死於家中。這種籍在外地,在京城任職並家居洛陽者,在史料中亦有所載,如曾在東漢宮中任中常侍的蘇康,在東漢特有的外戚與宦官的爭鬥中,蘇康深受漢桓帝的重用,左右朝政,與竇太后勢力進行爭鬥。此外,光武帝時,還有在京城任司隸校尉的蘇鄴,系下獄而死,與他同案而死者有“用氣自行”的王磐和丁鴻。在順帝時,有在當時世家大族崔援手下任門生的蘇祗。

  在陝西“武功”,世居著蘇建的後代。東漢時期,有蘇章家族。蘇章為扶風平陵人 ,他的祖父蘇純為中陵公侯,在“三輔”一帶受人 尊敬,被時人 稱為“大人 ”。蘇章官至冀州刺史,他的哥哥的孫子叫蘇謙,曾任金城太守。蘇謙的兒子叫蘇不韋,為報父親被殺之仇,而臥薪嘗膽,追殺仇人 ,很有陽剛之氣,但也受到責難,並遭受滿門被殺之災。

  蘇砒《蘇氏世譜原序》載:“漢興,天下混一。蘇氏封侯者四人 :江陽侯息,海常侯弘,薄侯昌,而史失其傳。”

  平陵侯蘇建。其中,在漢武帝時,集中兵力,平定南粵王叛亂,南粵王趙建德便是由伏波將軍的司馬蘇弘抓捕歸案的。蘇弘也因功受封為海常侯,其海常侯國在琅琊(今山東膠南縣西南)。自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七月受封,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蘇弘死,無後而國除,前後共7年。

  蒲侯,見於《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和《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其封地《漢書》標定在琅琊,但從“蒲”義考察,應在今山西境內。蘇昌在囝縣(河南杞縣西南)以縣尉的身份,參與平定淮陽王謀反而有功,於延和二年(公元前91年)十一月受封為蒲侯,食封1026戶。他的兒子蘇夷吾後繼封為侯,到西漢成帝鴻嘉三年(公元前18年)被削為民。其侯國曆漢武、昭、宣、元、成帝等5帝共73年。江陽侯的封國在今四川瀘州一帶,《史記》記載其地在“東海”,即今蘇東北、魯東南一帶。江陽侯,《史記·孝景列傳》又作“江陵侯”。孝景六年(公元前151年),趙國相蘇嘉因平定吳楚之亂,而受封,食邑2541戶。

  《史記》年表所列江陽侯的諸侯分別為:第一代,江陽康侯蘇嘉,《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蘇息”,其在位年代為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至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第二代江陽懿侯蘇序,在位年代自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至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第三代蘇明,《漢書》作“蘇朋”,在位年代自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至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第四代蘇雕,在位年代為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至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

  東北地區有任西漢遼東太守的蘇季,在《漢書·藝文志》專列有他的“賦一篇”。在山西還有漢文帝時屯軍句注(今山西代縣北)的將軍蘇意。在今山東金秀一帶有漢代的山陽郡,《漢書·成帝紀》記載:三年“十二月,山陽鐵官徒蘇令等二百二十八人 攻殺長史,盜庫兵,自稱將軍,經歷郡國十九,殺東郡太守、汝南都尉。”《漢書》中,《天文志》、《五行志》、《楊胡朱梅雲傳》、《谷水杜鄴傳》、《何武王嘉師丹傳》等均有記載,有的並記這次起義歷時年余,歷郡國40餘,並將其與陳勝起義並列。蘇令的故鄉不得而知,但他主要活動在今河南、安徽、江蘇、山東交界及鄰近地區是沒有疑問的。在漢代桂陽即今廣東連縣,有被稱為仙公的蘇耽,他因善於道行而盛名於世。

  另外,在東漢初年的戰亂中,在今甘肅一帶的以隗囂為首的反對王莽的勢力中,有志士蘇衡為“祭酒”,參與了軍國大計的謀劃。在《後漢書》中記述了涼州刺史梁鵠治罪蘇正和一案,參與此事的蓋勳並沒有因與蘇正和有仇,而藉機報復,他說:“謀事殺良,非忠也;乘人 之危,非仁也。”並秉公斷案,使蘇正和“喜於得免”,蘇正和是武都即今甘肅西和縣人。

  在光武建立東漢政權的過程中,也還有非常活躍的蘇姓人 士,如雖為王莽的使臣,但被劉秀極為看好的蘇伯阿,以為其為“王者受命”。

  陳留(今河南省開封一帶)人 蘇茂,他是漢更始帝手下的一員大將,為更始帝任命的“討難將軍”,他擊破方望主劉嬰的大軍,又在弘農(今河南省靈寶)與赤眉軍大戰,他還受命進攻溫城,與寇恂大戰而受挫,並受命守護洛陽。以後他又率軍攻殺淮陽太守,以廣樂(今河南省虞城)為中心,並依附劉永,被劉永任命為大司馬、淮陽王。劉永被光武帝俘獲後,他又擁立劉永之子劉紆為梁王。後與龐萌等合兵三萬,進國桃城(今山東省任城縣北),光武帝劉秀親率大軍,坐鎮蒙城,指揮決戰,蘇茂兵敗。蘇茂在今蘇魯豫皖交界處,與劉秀軍多次對陣,可以說是當時劉秀最為頭痛的精銳之師。在當時的混戰中,還有鄙(今河北省高邑)大姓“蘇公”,這位蘇公雖然史不見名,但在今河北高邑一帶,蘇已成為當地的大姓,當是沒有疑問的廠。屬於“河北蘇”者,還有當時在律歷方面很有造詣的蘇統,他是鉅鹿(今河北省平鄉縣)人 。東漢永平年間,在奉車都尉竇固手下任司馬的蘇安,出戰北匈奴車師王。東漢初在南方的交阯任太守的蘇定,依法治郡。他們的里籍雖不得而知,但北到大漠,南到越南北部,都有蘇氏族人 活動的蹤跡。此外,還有一些不知里籍的蘇氏,如東漢初年進攻弘農郡,生獲郡守的蘇況;赤眉餘部將領蘇臣;以及東漢末任職漢中太守的蘇固等。見於《後漢書》還有一些蘇氏,雖然無法肯定是“武功派”,但為今陝西人 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如扶風人 有蘇固,還有因偽言圖讖事而下獄的蘇郎等。京兆霸陵(今西安市東北一帶)人 有蘇順,字孝山,他以才學見稱,好善學術,隱處求道,晚年被拜為郎中,所著賦論、雜文等16篇。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蘇氏播遷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的分裂時代。在這個時代,充滿了戰事、饑荒,民族間的爭鬥,以及南北的對峙,充滿了人 生的痛苦,居住地的遷徙與漂泊不定,但加速了民族間的融合,並最終趨向於統一。

  陝西是蘇氏的大本營。

  蘇則家族,在武功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史中隋唐時期的蘇氏名人 都號稱為蘇則的後代,這類的文字也見於蘇家的相關譜牒。蘇則是扶風武功(今陝西扶風東南)人,他生活在三國的曹魏時期,曾在西北邊地酒泉郡、安定郡(今甘肅省鎮原縣一帶)、以及金城郡(今甘肅省榆中西北)作郡守,積極發展生產,使當地的社會經濟得以儘快恢復。蘇則有兒子蘇怡、蘇愉及蘇慎,蘇愉在西晉時曾任太常、尚書。蘇愉的兒子蘇紹為詩人 ,在西晉時也有一定的名氣。從《晉書》中可知,蘇愉還任過涼州刺史,晉泰始年間(公元265年至274年),曾與河西的鮮卑人 大戰,而退守內地。蘇則的後代蘇湛為北朝時人 ,西晉末年大亂時,舉家避難河西,北魏時回歸故里,蘇湛的父親蘇擁曾任秦州撫軍司馬,蘇湛在北魏孝莊帝時任尚書郎、散騎都尉和中書侍等職,主要生活在當時的都城洛陽。在《晉書》中,還記有出自“秦雍之世門”的蘇霸,他在鮮卑禿髮部的南涼政權中任昌松太守,昌松郡在今甘肅武威縣一帶,他為南涼守城,面對強敵,發出了“吾寧為涼鬼,何降之有”的誓言,城陷後而壯烈殉職。蘇翹,與蘇霸同鄉同宗,在昌松郡的漠口屯兵五千,為南涼將軍。由匈奴劉氏建都長安的前趙政權,有武功男子蘇撫見於史籍。八王之亂時有任長安令的蘇眾等。還有出生在今陝西武功縣蘇坊村的蘇惠,她因懷念丈夫而獨創的《璇璣圖》詩而著稱。北周時期,屬於武功派系蘇則之後的最著名家族為蘇綽家族,他在宇文氏掌權的西魏、北周政權中官拜大行台度支尚書,併兼司農卿,他提出的《六條詔書》是一個綱領性的治國施政方略,為北方實力增強,以及北南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的弟弟,蘇椿,曾在武都郡、西夏州、弘農郡任郡守,還擔任武功郡守等要職,在鄉里極有威信,後進爵為侯。蘇綽的堂兄為蘇亮,西魏時任職給事黃門侍郎,領中書舍人 、車騎大將軍等要職,蘇綽工於經畫大政,蘇亮則以文字典章而著稱,二人 均為當時的賢才,世稱“二蘇”。

  河北作為蘇姓的分布中心,也已經形成。蘇雙,與劉備同鄉,為“中山大商”,他在涿郡涿縣(今河北涿縣)經商,與劉備相交甚密。在東漢末群雄並起的年代,蘇伯、田銀在河間(今河北獻縣一帶)舉起義旗,以致曹操欲意親征,後在手下的勸說下改派曹仁行曉騎將軍,都督七軍討伐,並平定了這股異己勢力。在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政權中,屬於王族宗室慕容皓的妻兄叫蘇泥,他們家族世居中山(今河北定縣),當時這裡也是後燕的都城所在。在蘇氏族譜中常常提到“平陵六派”,其中“武邑”、“武疆”兩派都屬於平陵即蘇建的後代。《仙源蘇氏源流考》也提到“趙郡之蘇”,為蘇章之後因官於邯鄲,而留居於趙郡的史實。但從先秦以來蘇氏的分布情況考察,“河北蘇”有著悠久的歷史。如世居武邑郡(今河北武邑)的蘇侃家族,其祖父蘇護曾任武邑太守,在當時應該是地方的望族。蘇侃曾長期在南朝的宋、齊兩朝任職,他與蕭道成關係交往甚密,蕭氏建立南齊政權後,他亦任黃門郎、射聲校尉等要職,直接參與了南齊政權的內部機要大事。

  屬於武邑者還有蘇淑,他在北魏政權中歷任太學博士、員外散騎侍郎、殿中侍御史,除在京師洛陽外,他還在滎陽(今河南鄭州)、樂陵(今山東樂陵)、中山(今河北定縣)等郡任郡守一類的要職。屬於武強(又作“武疆”,在今河北武強西南)者有蘇瓊,他在東魏政權中先後任南清河太守、樂陵太守等,有關他“公堂懸瓜”的故事,已成為廉正自律的千古美談。

  河南是蘇氏的最早聚居地。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陳留城)也應有“蘇氏世族”。三國時期,陳留外黃(即今河南民權西北)人 蘇林,是曹魏政權中不可多得的大儒,被奉為“儒宗”,他長期在京師擔任散騎常侍、太中大夫等要職,退休後還收有許多學生,是當時儒生們嚮往和敬仰的儒學宗師。河南籍的的蘇氏應有不少,但多已失傳。由於河南位居中原,為當時的政治中心,因而有許多客居於中原的蘇氏。如魏文皇曹丕的皇姬蘇氏,她是邯鄲懷王曹邕的母親。曹操時有宮中的工匠蘇越,曾在宮中移植“美梨”樹。當時曹氏都鄴(今河北臨漳),但多次移住洛陽。鄴都位於今河南河北交界處的漳河之畔,也是當時的戰略要地,在曹氏建都前,為袁紹的勢力範圍,袁紹的兒子袁尚曾安排蘇由、審配守鄴,蘇由後投奔曹操,並協助攻取了鄴。在魏嘉平六年(公元254年),時任黃門監的蘇鑠與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等共謀大事,與當時的權貴司馬家族作對,事情敗露後被捕身亡。這件事不僅見於《三國志》,也見於《晉書》,這件事的失敗也標誌著曹氏政權已成為司馬氏手中的玩偶。西晉孝愍帝時,也有在宮中擔任殿中都尉的蘇馬,受命執行帝王間的機要聯繫。此外,在北方地區還有一些十分活躍的蘇氏族人 ,如曾在曹魏青龍元年(公元233年),并州刺史遣部屬追擊北鮮卑比能所部,追擊者將軍蘇尚,便生活在今山西及北方大漠一帶。在今甘肅一帶,酒泉蘇衡與羌人 及“丁令胡”萬餘騎攻掠邊縣,張既與夏侯儒受魏帝之命迎擊,蘇衡後歸順曹魏,受命守護西部邊陲。十六國時冉魏政權定都鄴,而在常山郡(河北元氏西北)任太守的蘇亥,實際上守護的是冉魏政權的。北大門,後在慕容氏打擊下棄常山而奔於新興(今山西忻縣)。以後他又與慕容恪大軍作戰,又奔於并州,蘇亥是冉魏政權中十分活躍的軍事人 物,正是軍力不濟而最終導致了冉魏政權的覆滅。在西晉時,還有常山太守蘇韶,他與李含有一定的往來。在前燕時期,原屬於張平所部“鎮北”蘇象等,率壘壁138個,歸順前燕慕容儁,被復官封爵。在劉聰的前趙政權中,有部將蘇鐵,在攻取三輔中,立有戰功。在與後燕政權抗擊的勢力中,蘭汗的左將軍蘇超迎擊慕容寶。北方的蘇氏也有隨元帝南下者,如周訪的部將蘇溫受命痛擊以竟陵(今湖北省鍾祥一帶)自立的杜曾。

  在今山東的蘇峻家族,也是南下東晉而於史有載的。蘇峻是長廣挺縣(今山東省萊陽南)人 ,東晉建立後,他南下廣陵(今江蘇省揚州)而被封為膺揚將軍。蘇峻主要活動在魯、蘇、皖一帶,對當時的朝政有較大影響。

  南北朝時期,中原士民南遷是中原地區最有影響的移民活動。蘇氏族人 在南方的活動見諸於文獻,曹魏大將樂進領兵擊走劉備的部將關羽與蘇非等。當時在孫吳的勢力範圍內黃祖居於夏口(今湖北省武漢附近),他手下有都督蘇飛,數次向他推薦甘寧,以至孫權平定黃祖時欲加害蘇飛,在甘寧的力保下,蘇飛得以赦免。此外,還有在孫吳政權中任長沙太守的蘇代,以長沙、零、桂等三郡割據的蘇馬等,在孫堅大將朱治的打擊下,才得以平定。

  隋唐時期的蘇氏播遷

  在這一時期,國家統一,民族交融,但在唐末五代又出現了短暫的分裂時期。

  隋唐時期“新士族”的大量湧現,形成了眾多的“望族”。

  蘇威家族自三國時蘇則,尤其是自北朝到隋唐,以蘇綽、蘇威父子和蘇瑰、蘇顛父子為主,在武功派系中,具有較大影響。

  唐末昭宗時的蘇檢,他的祖父為蘇迢,父親為蘇蒙,蘇檢在唐末的動亂中,出任宰相,以後家族又遭血洗。他也是武功派系,但來源還不太清楚。

  屬今陝西省,還有唐扶風(今陝西省扶風)人 蘇孝慈,他的父親蘇武周,為北周兗州刺史。孝慈在隋時任大司農、兵部尚書等。他的長兄蘇順,為北周眉州刺史。蘇順的兒子蘇沙羅,任隋資州刺史,檢校利管總管事。雍州藍田(今屬西安市)有蘇垧,在武后時期官拜右台監察御史,以後又為戶部尚書;他的兒子蘇晉,玄宗時為吏部侍郎,他與當時的名相宋(王景)有過很好的合作。京兆武功(今屬西安市)有蘇源明,玄宗時為國子司業,肅宗時為考功郎中知制誥,以及秘書少監等,與元結關係密切。五代時的京兆府長安縣(今屬西安市)有蘇逢吉,他的父親蘇悅曾在前蜀政權任職。他後來在後漢政權中任中書侍郎,拜同平章事,成為後漢的宰相。原居武功,後徙高密(今屬山東省)的蘇禹矽也在中書省任職,與逢吉同為相職,併兼刑部尚書、左僕射。後周政權建立後,蘇逢吉被殺,蘇禹矽也還官任原職,不久被免官,但人 卻善終。

  唐代國都長安(今西安),還有蘇氏在那裡任職與生活,被記錄在史籍中。如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在宮中“作亂”的卜者蘇玄明。唐德宗時,上奏皇帝褒獎裴冕的蘇正元。唐憲宗時,參與平定吳少誠之亂的神策軍都將蘇元策。曾為唐玄宗駙馬,以壽安公主為妻的蘇發。文宗時,殿中侍御史蘇特為潘州司戶,蘇特還著有《唐代衣冠盛事錄》1卷,在京城任御史等職。在京城任四門博士的蘇德融,參與了《周易正義》、《尚書正義》、《春秋正義》等書的複審,後一本書出自著名學者孔穎達之手,可見蘇德融在當時的權威性。在當時的宮廷禁軍中有軍將蘇佐明,他參與了宮中政變,而在文宗初立時被誅。武則天時,有內附的契丹酋帥孫萬榮叛亂,左羽林將軍蘇宏暉受命領兵拒敵,雖有“棄甲而循”之嫌,但因立功贖罪,免遭殺身之禍。此前,他作為將軍參與了平定“默啜復犯塞”的軍事行動。神策軍是當時中央政權重要的軍事力量,德宗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吐蕃犯邊,在屯駐鹹陽保衛長安的將官中,有神策將蘇清沔。安史之亂時,在潼關抵禦亂軍的將軍中有蘇法鼎。在高宗時有太常博士蘇知機上奏,專議公卿衣冠事宜,並得來納。以上這些蘇氏人 士,籍貫不詳,但他們多在長安附近活動。另外,根據北京圖書館收藏的墓誌拓片,在今陝西發現的隋唐蘇氏墓主號“武功”者,有陝西蒲城發現的蘇慈墓誌,墓主為隋洪州總管;有洛陽發現的曾任唐密雲郡錄事參軍的武功蘇氏墓誌。在西安市東郊韓森寨的基建工地的唐蘇三墓中,出土墓誌為“唐沙河縣尉劉府君故夫人 蘇氏墓志銘並序”,從志文可知,劉夫人 叫蘇璋三,京兆武功人,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蘇氏武功派的影響。

  河北蘇氏也有較多的分布,在蘇譜中提到的平陵六派中,屬今河北省有武邑(今河北武邑)、武疆(強)(今河北武強縣西南)、趙郡(今河北邯鄲市西南),可見平陵侯的後代在河北占有較大的份量。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唐代宰相中有蘇味道,他屬於趙郡鸞城(今河北石家莊)人 ,他的先祖為漢并州刺史蘇章,以後有人 因官居於趙郡,因此而留居下采。蘇味道的父親蘇榮,也沒有多大官位,味道自小聰穎,並以文才出名,因此他及第後官位雖不算十分暢通,但在武則天當政時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即躋身相位。在當時強權當政時,他為避免得罪各方,而處事模稜兩可,故又有“蘇模稜”之稱。味道弟味玄,也居官膳部員外郎。味道子輩有蘇伯,膳部員外郎;蘇份;蘇倜,兗州刺史;蘇惋,職方員外郎。味玄子輩有蘇偃。味玄孫輩有,蘇油、蘇準、以及任郴州刺史的蘇湯。

  武邑的蘇家,有隋右衛將軍蘇克忠,諫議直陳的蘇安恆,尤以唐初的南征北戰的驍騎衛大將軍蘇定方最為知名。蘇定方,名烈,字定方,為冀州武邑人 ,後徙居始平(今陝西興平)。定方,帶領大軍先後征討突厥、高麗、賀魯、百濟、西域等,遷升為左驍下大將軍、左武衛大將軍等。他的兒子蘇慶節,隨父轉戰四方,也被封官授爵,可以說蘇定方父子的武功偉業,是與唐代強盛密切相關的。

  河南為蘇姓的起源地,也居於當時的政治中心,尤其是唐武則天時,將洛陽作為東都,因此,也留居了許多名人 。如在洛陽出土的唐代蘇氏墓誌,有英武軍石廂馬使蘇日榮夫妻、司功台內給事蘇永、東都留守蘇鹹、左金吾大將軍蘇威妻,以及隋代的光祿大夫蘇威妻和北朝的密縣令蘇屯等。此外,唐末蘇特為陳州刺史,後落籍於此。他的兒子蘇循,在唐昭宗時為禮部尚書,後迎合朱溫建立了後梁,並在朱溫登基中擔任典禮儀式上的冊禮副使,蘇循的兒子蘇楷僅任起居郎。後他們二人 投靠晉王李存勖,蘇循任節度副使,蘇楷為尚書員外郎。

  其他地區的蘇氏,如四川唐代時有蘇渙,他與杜甫有較多的交往,廣德二年(公元764年)為進士,官至待御史,以剛毅正直,為政清明而留名於世。廣東唐代有南海(今廣州市)人蘇妙,年少聰慧,官至泉州刺史,以德政著稱。

  在新、舊《唐書》中,還有一些活躍在方方面面的蘇氏族人 ,儘管記載簡略,對其分布也可有一般的了解。比部郎中蘇端,性格疏狂,他對司徒楊綰的諡號有異議,而被唐代宗貶為廣州(有稱“巴州”)員外司馬。在南蠻有曩貢節度蘇論,他應該是居於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中的唐代蘇氏族人 。在德宗時藩鎮朱訛手下任幕僚的蘇玉,在朱訛自號“大秦皇帝”,並四處聯繫時被殺。西川節度副使劉辟,以梓州(今四川省三台)擁兵而立,劉辟女婿蘇強受命守成都,而被俘。蘇強的兄長蘇弘遠在晉州(今山西省臨汾)為官,也受到牽連。貞元年間隨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長期駐守今四川的蘇峗,作為別將受命平定東蠻。

  蘇峗還任巂州(今四川省西昌縣一帶)總管,在多次平叛中立功。唐後期朋黨之爭中,牛派首領李宗閔的女婿蘇巢,進士及第,後經李黨究賅,蘇巢以“貢舉不公”而成為犧牲品。在唐代的孝子中,有樂陵(今屬山東省)的蘇伏念、南陵(今安徽省繁昌)的蘇仲方。在唐憲宗時,在淮西留守吳少陽屬下任判官的蘇兆,經常勸他與中央合作,少陽死後子吳元濟接任,他密謀起兵,而將有礙於他的逆行的蘇兆縊死,憲宗皇帝追贈蘇兆為尚書右僕射。敬宗時荊州(今屬湖北省)刺史蘇遇以“決陰事”著稱,為牛黨宰相李逢吉賞識,而以蘇遇為左常侍。唐末,蔚州(今屬河北省)刺史蘇祐,為北部邊族沙陀所敗,後在今河北靈壽,被人 所殺。在唐後期擁兵自立的吳元濟手下有節度判官蘇肇,在他的周鏇下,常常向少陽曉以大義的楊元卿免遭陷害。

  另外,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有術士蘇嘉慶上言在京東朝日壇東置九宮貴神壇,被玄宗採納並親祀。在玄宗時還有為范陽薊(今天津薊縣)令的蘇孝慍。在吳元濟淮西之亂時,有蘇表向當時的宰相武元衡獻上“破淮西策”,但未被採用。在隋唐的軍隊中,也有蘇氏將兵。如在隋末揭竿為王的蕭銑,他曾遣將軍蘇胡兒奪取林士弘的豫章,並由蘇胡兒領兵據守。在唐初的對外征戰中,總管蘇海政參與對突厥的戰事;以後他以飈海道行軍總管的身份,主持了對龜茲的戰事,殺昆陵都護阿史那彌射;他還以沙州刺史的身份參與了對西戎的戰事,在唐代初期已較有名氣。在對西南吐蕃的戰事中,神策副將蘇太平戍守隴州(今陝西隴縣),並受命出救華亭。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武后,右監門衛將軍蘇孝祥作為平叛大軍的後軍總管,與徐軍戰於阿溪。德宗時,淮西吳少誠,又以兵反,諸鎮將兵奉旨討伐,神策將蘇光榮受命守小激水(今河南臨穎以南一帶),因各鎮兵馬步調不一,軍陣潰決,僅蘇光榮部有出色表現,憲宗時,蘇光榮還以神策普潤鎮使出任涇州刺史、涇原節度使。此外,唐代時新羅“王之弟”為蘇金添明;西羌的東女國清遠王弟為蘇歷顛,他還受封為銀青光祿大夫、試衛尉卿。

  宋遼金元時期的蘇氏播遷

  蘇氏銅山派重要人物,在宋初任參知政事的蘇易簡,從“居翰林”時便來到當時的北宋都城汴京生活,蘇易簡數代均在汴京(今河南省開封)生活,不僅有自己的宅院,還有自家的墳塋,易簡的兒子蘇耆,死後即歸葬於“開封縣宰輔鄉中書村先塋”。易簡的另一個兒子蘇叟,死後也歸葬於“開封縣宰輔鄉風池原先祖墓穴之下”。

  到了易簡的孫子蘇舜元,在江吳一帶任職後,死後即埋葬在潤州丹塗縣(今屬江蘇省)五老山下。他們對家鄉,也就是祖籍的印象已極為粗淺,其故鄉情結,與隋唐時期重出身、重家世,自然是無法相比的。我們再以蘇軾為例,自從蘇家父子三人 走出四川後,除了蘇洵死而回故鄉眉山送葬外,其餘的時間很少能回去,似乎已把常州作為養老送終之地,在那兒購置了房產,而且在那個並非故鄉,也非任職之地居住了較長的時間,即使在死後,也沒有“落葉歸根”,而是選擇了既非故鄉,生前也很少生活過的“汝州郟城鈞台鄉上瑞里”,即今河南郟縣作為終老之地。

  蘇氏在南方形成了福建、浙江、江蘇,即南方蘇氏分布格局的三大中心。每個省都有十餘個地方,與蘇氏有關,這在以前是極為少見的。這是因為在五代時期中原戰亂時,有相當一部分中原士民南遷福建、浙江,如蘇頒的先祖蘇益便是這次南下移民的蘇氏族裔之一,他們隨王潮、王審知在福建建立了閩國,他們帶去的中原先進文化,加速了當地的開發與發展。另一方面,南宋政權建都在杭州,中國政治中心的南移,也使大批的高層士民集聚在當時的京城附近。

  在金、元時期,由於轄區的原因,《金史》中的南方籍蘇氏極少;而元代的蘇氏,記載上以河北為代表的北方蘇氏為主。

  蘇繹《浙東四明蘇氏族譜源流》,寫於元成宗大德丁酉(公元1297年)。主要記述浙江四明(今寧波)一帶的蘇氏遷移情況。其主支譜係為蘇忿生、蘇建、蘇嘉、蘇純、蘇章。遷移路線也是河南、陝西、河北。蘇章是個關鍵人 物,其後裔有蘇味道,爾後居眉為眉山之蘇。另一支為蘇則、蘇綽、蘇瑰、蘇益等,蘇益隨王潮人 閩為隰州刺史,居於溫陵(今泉州),為閩派之蘇。有關主支譜系,多以正史史傳人 物進行組合排列,尤其是將蜀派蘇易簡與閩派支系混淆,絕對是不可取的。但在蘇洵以下的譜系,如蘇軾四世孫為蘇甲原,國學博士,餘姚縣尉,南宋滅亡後,隱居於四明之月湖。生子6人 :蘇江為直學,居董溪;蘇河為學正,居餘姚;蘇淮為提舉,居董溪;蘇海為學正,居奉化;蘇溪為樂正,居於鄞縣。

  蘇基《重修同安蘇氏族譜序》中,談及在閩、粵地區蘇氏的徙遷。其最早在仙遊,以後又分居到同安田頭,以及青礁。宋時分居虎溪,到明洪武時分遷太江、合浦。從太江分遷到碧浦、廣林、松浦、洪福等地。以後又散居車田、黃山之麓、漳浦、南靖,以及廣東海豐、東計、興化等處,還有居住在上平、龍溪、海澄等地。

  移居台灣香港

  明代末年,荷蘭殖民者占領台灣(公元1624年至1662年)。荷蘭殖民者鼓勵東南沿海的大陸民眾到台灣移民。祖籍福建同安的蘇鳴崗(明光)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至1619年)與入結伴到東南亞謀生,後定居巴達維亞,從事製糖業與商業,被當地華入公推為華入領袖,清政府實施對台灣的管轄權,不僅大陸居民激增,台、陸間的貿易活動也日趨繁榮。

  台灣商號林立,為協調行動,減少內耗,而形成了對某行業、某地區市場的壟斷,建立了以大商入為中心的商業集團——“郊”,又稱為“郊行”、“行郊”、“郊商”。在“台南三郊”中的“北郊”,擁有商號20餘家,郊行內部組織系統完善,有董事、秘書長、總幹事等,立綱陳紀,章法森嚴,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北郊”的核心是“蘇萬利商號”。

  清政府收復台灣後,實行了鼓勵大陸移民開墾台灣的政策,從現存台灣的蘇氏家譜中可以看到蘇氏族入的入台始祖,大部分生活在清代。

  來自福建汀州府永定縣蘇頌子蘇詒後裔者,乾隆年間,有蘇昌龍入墾台后里;蘇祿進、蘇乾秀、蘇乾德入墾今新竹香山;蘇章煥、蘇周琮入墾今苗栗頭份。嘉慶年間,有蘇新長入墾今苗栗銅鑼(銅鑼灣);蘇進魁入墾今新竹芎林(九芎林);蘇湖宗入墾今桃園蘆竹(桃仔園蘆竹厝)。道光年間,有蘇拔益入墾今苗栗公館;蘇成昭入墾今新竹關西;蘇開全入墾今新竹東。

  自福建泉州府同安縣入台者,康熙年間,有蘇嘉祉入墾今高雄湖內。乾隆年間,有蘇武入墾今台北市土林區。嘉慶年間,有蘇全、蘇燕、蘇道、蘇由、蘇忒、蘇老、蘇足七兄弟入墾今台中大肚。道光年間,有蘇進入墾今桃園市;蘇宗信入墾今台北淡水;蘇圓入墾今台北三芝;同治年間,有蘇振信入墾今嘉義朴子(朴仔腳)。

  自福建泉州府南安縣入台者,明永曆時有蘇澤恩入墾今台南安定(直加弄)。清雍正年間,有蘇國浩入墾今台北汐止(水返腳)。嘉慶年間,有蘇嘉騫入墾今台北市南港區。

  自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入台者,康熙年間,有蘇懋德入墾嘉義六腳(六腳佃)。乾隆年間,有蘇彭進入墾今嘉義布袋,蘇文清、蘇文萬兄弟入墾今台中清水(牛罵頭);蘇克國入墾今台北淡水;蘇昌啟入墾今台北林口(樹林口)。同治年間,有蘇式月入墾今台南市。

  自福建泉州府安溪縣入台者,主要是蘇結(蘇頌從叔)派下。乾隆年間,有蘇懋祿入墾今彰化市(米線);蘇明岩入墾今台北古亭區;蘇光和入墾今台北汐止;蘇其緣入墾台北泰山,蘇興存入墾今台北景美區。嘉慶年間,有蘇清癸入墾今台北汐止。

  自福建漳州府龍溪縣入台者,乾隆年間,有蘇共入墾今嘉義市。道光年間,有蘇瑞祥入墾今台北士林區。龍溪蘇氏,早在明萬曆初年,便有蘇正順攜長子蘇振文入墾今台南安定。

  自廣東揭陽縣入台者,乾隆年間有蘇笑入墾今嘉義市。廣東大埔縣,乾隆時有蘇揚武入墾今嘉義民雄;蘇挺秀入墾今苗栗公館。

  自惠州府陸豐縣入台者,有蘇朝尚入墾今苗栗三灣。嘉慶年間,有蘇嘉七、蘇嘉清兄弟入墾今新竹香山。

  蘇姓入住台灣,在他們的聚居地,有一些相關的地名,如雲林縣有“蘇秦眉”、“蘇秦村”;嘉義縣有“蘇厝村”,舊稱“蘇厝”、“蘇厝寮”;台南縣安定鄉有“蘇林村”、“蘇厝村”,這些地名,有的還是現代行政村的名稱,是蘇姓早期活動軌跡的反映。

  香港新界的原居民中,有蘇氏分布。香港移民中,以廣東人居多。蘇氏也不例外,其祖籍有番禺、高要、順德、南海、東莞等地,還有一些在美國僑居,後返港創業,

  移居海外

  《岩山衍派蘇氏族譜》記載:從14世至21世中,每代都有蘇氏族人向海外發展的記載。如14世蘇光成,生於清康熙己巳年(公元1689年),卒於乾隆丙寅年(公元1746年),“往夷邦高棉無回”。與蘇光成同輩的蘇光生,“往夷邦卒”;蘇光輝,“歿於夷咖噦吧”;蘇光端,“往外夷,不歸”。15世中,蘇祖慶,“往夷邦高棉”;蘇祖果,“歿於外夷”;蘇祖春,“往暹羅”(今泰國);其他如蘇祖密、蘇祖轉、蘇祖能、蘇祖荔、蘇祖迎等,“往外夷”,“歿於夷邦”,或“往外夷不回”,可見許多連具體的居住地,都不太清楚。16世中,蘇德提,“因往暹羅邦”,即到今泰國。18世中,蘇功齔(1867—1894),“歿於岷邦”,即菲律賓。19世中,蘇敷誨,“卒於岷邦”;蘇敷鞣的續妻為“小呂宋”的羅絲;其他同宗兄弟,有“歿於雙安南之埠”,或“歿於杏眼”,或“居夷邦”,總的來說都在菲律賓、越南等東南亞地區。其20世、21世的蘇氏族人,亦有十餘人,遠渡重洋,在東南亞謀生。從該族譜看,自清代康熙時期,直到清末明初,均有蘇氏到海外發展。

  《龍井蘇氏族譜》記載:19世中,蘇金講、蘇金認、蘇金鵬等“葬南洋”。20世中,蘇玉榜、蘇玉相、蘇冬水等“往南洋”。這兩世的年代在1841—1915年之間,其中蘇玉富,“南洋檳榔嶼中華中學肄業”。

  緬甸

  蘇氏在緬甸有較為悠久的歷史,仰光市的慶福宮建成於清同治二年(公元1864年),石碑上所刻董事人有蘇品堂、蘇大江、蘇永昌等。也就是在清代的同治年間(公元1862年至1874年),旅緬的蘇氏宗親還在仰光建築了“蘆山堂”,又稱“正簡公宗祠”。在緬南重鎮毛談棉也設有“蘆山堂”,堂聯為:“蘆山南渡衍派分支溯源祖國”,“山川北向鍾靈蘊結髮展他邦”。在勃生、毛禮兩地有蘇氏宗親居住,並成立了蘇許連聯宗會以及“三季堂”。

  菲律賓

  除在首都馬尼拉外,在南呂宋區、中呂宋區、北呂宋區、美骨區、三描禮智區、宿務區、怡郎區、加帛示區、岷(艹闌)佬區,不僅居住有蘇氏宗親,而且還有相應的地區組織,這些組織總匯成“菲律賓武功蘇氏宗親會”。該會創立於1937年,二戰時暫停會務,二戰後恢復會務活動,並租賃民房為臨時會所,1962年在岷市那位亍,專置兩層木質樓房,作為新會所,直到1994年建成了磚石結構的永久會所、至今,宗親組織也已有40餘屆。其蘇氏組織機構龐大,並承辦了世界蘇姓宗親組織的籌備與成立大會。菲律賓的蘇氏宗親多次組團到大陸尋根。蘇世慶作為菲律賓武功蘇氏宗親會理事長,以及世界蘇姓宗親總會的首屆理事長,在各國蘇氏宗親中享有崇高的威信。

  新加坡

  早在1929年便專門成立了 “蘆山公所”,二戰後又正式成立了“新加坡蘇氏公會”,他們在每年的農曆十一月二十三日蘇頌安葬日,都要舉行聚餐聯歡會。新加坡的蘇氏是一個較為龐大的群體,僅1992年,全年發展的宗親會員達到107人。新加坡的蘇氏活躍在當地的許多領域,在房地產、金融、餐飲業,服務業等均有蘇氏的身影。蘇晉興獲得了總統頒賜的“公共服務星章”(BBM),蘇全興也獲得了總統頒賜的“公共服務獎章”(PBM)。

  泰國

  蘇氏以廣樂潮汕地區為主,廣東籍主要分布在潮安、潮陽、東莞等,福建籍分布在同安、晉江、龍巖等地。泰國蘇氏主要居住在首都曼谷,在北欖府、吞府、京都府等均有分布。泰國蘇氏主要活躍了經濟領域,

  馬來西亞

  在一些地區也設立了宗親組織,這些地區以及全國性的宗親組織,均為蘇、許聯宗。

  越南、高棉、印尼

  均有蘇氏分布,有的也成立了蘇氏宗親組織。

  非州

  蘇氏宗親,他們有的是以東南亞移民非州,有的則是從祖國大陸遠渡重洋的淘金者。

  韓國

  蘇姓人數就有24288人,韓國蘇姓的始祖為高麗國吏部尚書蘇繼芩。

  美國,加拿大

  也有蘇氏宗親的身影。<

上一篇:蘇氏族譜

周公算命熱門測算:

周公算命易經六十四卦四柱八字天罡地煞周易算命六壬神課梅花易數算命文章
姓名測試男孩名字大全女孩名字大全起名大全寶寶起名成人改名公司起名店鋪起名康熙字典百家姓
抽籤占卜觀音靈籤呂祖靈籤黃大仙靈籤關帝靈籤天后靈籤車公靈籤佛祖靈籤周公靈籤土地公靈籤北帝靈籤月老靈籤月下老人靈籤月老靈籤姻緣籤五路財神靈籤城隍爺靈籤孔子聖籤王公靈籤財神爺靈籤
民俗看相生男生女預測表眼皮跳測吉凶打噴嚏測吉凶耳鳴測吉凶面熱測吉凶二十四香譜圖解萬年曆農曆陽曆轉換花語大全手相算命圖解痣相算命圖解面相圖解手相圖解痣相圖解骨相圖解體相圖解
十二星座白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處女座天秤座天蠍座射手座魔羯座水瓶座雙魚座星座配對星座運勢星座排行星座知識星座愛情星座分析星座名人星座故事
星座知識星座配對 星座分析 星座星象 星座運勢 星座查詢 星座日期 12星座 星座生日 星座月份 星座性格 上升星座 牡羊座 金牛座 雙子座 巨蟹座 獅子座 處女座 天秤座 天蠍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雙魚座
十二生肖屬鼠屬牛屬虎屬兔屬龍屬蛇屬馬屬羊屬猴屬雞屬狗屬豬生肖配對屬相星座生肖運勢
風水知識家居風水辦公室風水臥室風水客廳風水房屋風水廚房風水墓地風水風水用品
心理測試愛情測試性格測試趣味測試財富測試智商測試職業測試社交測試惡搞測試情商測試綜合測試血型性格A型血B型血O型血AB型血血型配對星座血型生肖血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