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注》上經隨傳卷三

  上經隨傳卷三

  上經隨傳卷三 隨

  隨:元亨,利貞,無咎。

  《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大亨貞無咎,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1)!

  (1)震剛而兌柔也,以剛下柔動而之說,乃得隨也。為隨而不大通,逆於時也。相隨而不為利,正災之道也。故大通利貞,乃得無咎也。為隨而令大通利貞,得於時也。得時則天下隨之矣。隨之所施,唯在於時也。時異而不隨,否之道也,故“隨時之義大矣哉”!

  《象》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鄉晦入宴息(1)。

  (1)澤中有雷,“動說”之象也。物皆說隨,可以無為,不勞明鑑。故君子“向晦入宴息”也。

  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1)。

  《象》曰:“官有渝”,從正吉也。“出門交有功”,不失也。

  (1)居隨之始,上無其應,無所偏系,動能隨時,意無所主者也。隨不以欲,以欲隨宜者也。故官有渝變,隨不失正也。出門無違,何所失哉!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1)。

  《象》曰:“系小子”,弗兼與也。

  (1)陰之為物,以處隨世,不能獨立,必有系也。居隨之時,體於柔弱,而以乘夫剛動,豈能秉志違於所近?隨此失彼,弗能兼與。五處已上,初處已下,故曰“系小子,失丈夫”也。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1)。

  《象》曰:“系丈夫”,志舍下也(2)。

  (1)陰之為物,以處隨世,不能獨立,必有系也。雖體下卦,二已據初,將何所附?故舍初系四,志在“丈夫”。四俱無應,亦欲於已隨之,則得其所求矣,故曰“隨有求得”也。應非其正,以系於人,何可以妄曰“利居貞”也?初處己下,四處已上,故曰“系丈夫,失小子”也。 (2)“下”謂初也。

  九四:隨有獲,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1)?

  《象》曰:“隨有獲”,其義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1)處說之初,下據二陰,三求系己,不距則獲,故曰“隨有獲”也。居於臣地,履非其位,以擅其民,失於臣道,違正者也,故曰“貞凶”。體剛居說而得民心,能幹其事,而成其功者也。雖為常義,志在濟物,心有公誠,著信在道以明其功,何咎之有?

  九五:孚於嘉,吉(1)。

  《象》曰:“孚於嘉,吉”,位正中也。

  (1)履正居中,而處隨世,盡“隨時”之宜,得物之誠,故“嘉吉”也。

  上六:拘系之,乃從維之,王用亨於西山(1)。

  《象》曰:“拘系之”,上窮也(2)。

  (1)隨之為體,陰順陽者也。最處上極,不從者也。隨道已成,而特不從,故“拘系之乃從”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為不從,王之所討也,故“維之王用亨於西山”也。兌為西方,山者,途之險隔也。處西方而為不從,故王用通於西山。 (2)處於上極,故窮也。

  上經隨傳卷三 蠱

  蠱: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彖》曰:蠱,剛上而柔下(1),巽而止,蠱(2)。蠱,元亨而天下治也(3)。“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4)。

  (1)上剛可以斷制,下柔可以施令。 (2)既巽又止,不競爭也。有事而無競爭之患,故可以有為也。 (3)有為而大亨,非天下治而何也? (4)蠱者有事而待能之時也。可以有為,其在此時矣。物已說隨,則待夫作制以定其事也。進德修業,往則亨矣。故“元亨,利涉大川”也。甲者,創製之令也。創製不可責之以舊,故先之三日,後之三日,使令治而後乃誅也。因事申令,終則復始,若天之行,用四時也。

  《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1)。

  (1)蠱者,有事而待能之時也,故君子以濟民養德也。

  初六:幹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1)。

  《象》曰:“幹父之蠱”,意承“考”也(2)。

  (1)處事之首,始見任者也。以柔巽之質,乾父之事,能承先軌,堪其任者也,故曰“有子”也。任為事首,能堪其事,“考”乃無咎也,故曰“有子考無咎”也。當事之首,是以危也。能堪其事,故“終吉”。 (2)幹事之首,時有損益,不可盡承,故意承而已。

  九二:乾母之蠱,不可貞(1)。

  《象》曰:“乾母之蠱”,得中道也。

  (1)居於內中,宜乾母事,故曰“乾母之蠱”也。婦人之性難可全正,宜屈已剛。既乾且順,故曰“不可貞”也。乾不失中,得中道也。

  九三:幹父之蠱,小有悔,無大咎(1)。

  《象》曰:“幹父之蠱”,終無咎也。

  (1)以剛乾事,而無其應,故“有悔”也。履得其位,以正乾父,雖“小有悔”,終無大咎。

  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1)。

  《象》曰:“裕父之蠱”,往未得也。

  (1)體柔當位,乾不以剛而以柔和,能裕先事者也。然無其應,往必不合,故曰“往見吝”。

  六五:幹父之蠱,用譽(1)。

  《象》曰:“乾父用譽”,承以德也(2)。

  (1)以柔處尊,用中而應,承先以斯,用譽之道也。 (2)以柔處中,不任威力也。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1)。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則也。

  (1)最處事上而不累於位,“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也。

  上經隨傳卷三 臨

  臨:元亨利貞。至於八月有凶。

  《彖》曰: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1)。至於八月有凶,消不久也(2)。

  (1)陽轉進長,陰道日消,君子日長,小人日憂,“大亨以正”之義。 (2)八月陽衰而陰長,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故曰“有凶”。

  《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1)。

  (1)相臨之道,莫若說順也。不恃威制,得物之誠,故物無違也。是以“君子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也。

  初九:鹹臨,貞吉(1)。

  《象》曰:“鹹臨貞吉”,志行正也。

  (1)“鹹”感也。感,應也。有應於四,感以臨者也。四履正位,而已應焉,志行正者也。以剛感順,志行其正,以斯臨物,正而獲吉也。

  九二:鹹臨,吉,無不利(1)。

  《象》曰:“鹹臨,吉,無不利”,未順命也。

  (1)有應在五,感以臨者也。剛勝則柔危,而五體柔,非能同斯志者也。若順於五,則剛德不長,何由得“吉無不利”乎?全與相違,則失於感應,其得“鹹臨,吉無不利”,必未順命也。

  六三:甘臨,無攸利。既憂之,無咎(1)。

  《象》曰:“甘臨”,位不當也。“既憂之”,咎不長也。

  (1)甘者,佞邪說媚不正之名也。履非其位,居剛長之世,而以邪說臨物,宜其“無攸利”也。若能盡憂其危,改修其道,剛不害正,故“咎不長”。

  六四:至臨,無咎(1)。

  《象》曰:“至臨,無咎”,位當也。

  (1)處順應陽,不忌剛長,而乃應之,履得其位,盡其至者也。剛勝則柔危,柔不失正,乃得“無咎”也。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1)。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1)處於尊位,履得其中,能納剛以禮,用建其正,不忌剛長而能任之,委物以能而不犯焉,則聰明者竭其視聽,知力者盡其謀能,不為而成,不行而至矣。“大君之宜”,如此而已,故曰“知臨大君之宜吉”也。

  上六:敦臨,吉,無咎(1)。

  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內也。

  (1)處坤之極,以敦而臨者也。志在助賢,以敦為德,雖在剛長,剛不害厚,故“無咎”也。

  上經隨傳卷三 觀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1)。

  (1)王道之可觀者,莫盛乎宗廟。宗廟之可觀者,莫盛於盥也。至薦簡略,不足復觀,故觀盥而不觀薦也。孔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盡夫觀盛,則“下觀而化”矣。故觀至盥則“有孚顒若”也。

  《彖》曰:大觀在上(1)。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2)。

  (1)下賤而上貴也。 (2)統說觀之為道,不以刑制使物,而以觀感化物者也。神則無形者也。不見天之使四時,“而四時不忒”,不見聖人使百姓,而百姓自服也。

  《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初六: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1)。

  象曰:“初六童觀”,小人道也。

  (1)處於觀時,而最遠朝美,體於陰柔,不能自進,無所鑒見,故曰“童觀”。巽順而已,無所能為,小人之道也,故曰“小人無咎”。君子處大觀之時而為“童觀”,不亦鄙乎?

  六二:闚觀,利女貞(1)。

  《象》曰:“闚觀,女貞”,亦可醜也。

  (1)處在於內,無所鑒見。體性柔弱,從順而已。猶有應焉,不為全蒙,所見者狹,故曰“闚觀”。居觀得位,柔順寡見,故曰“利女貞”,婦人之道也。處“大觀”之時,居中得位,不能大觀廣鑒,闚觀而已,誠“可醜”也。

  六三:觀我生,進退(1)。

  《象》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2)。

  (1)居下體之極,處二卦之際,近不比尊,遠不“童觀”,觀風者也。居此時也,可以“觀我生,進退”也。 (2)處進退之時,以觀進退之幾,“未失道”也。

  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1)。

  《象》曰:“觀國之光”,尚賓也。

  (1)居觀之時,最近至尊,“觀國之光”者也。居近得位,明習國儀者也,故曰“利用賓於王”也。

  九五:觀我生,君子無咎(1)。

  《象》曰:“觀我生”,觀民也。

  (1)居於尊位,為觀之主,宣弘大化,光於四表,觀之極者也。上之化下,猶風之靡草,故觀民之俗,以察己道,百姓有罪,在於一人。君子風著,己乃“無咎”。上為觀主,將欲自觀乃觀民也。

  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1)。

  《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2)。

  (1)“觀我生”,自觀其道也。“觀其生”,為民所觀者也。不在於位,最處上極,高尚其志,為天下所觀者也。處天下所觀之地,可不慎乎?故君子德見,乃得“無咎”。“生”,猶動出也。 (2)將處異地,為眾所觀,不為平易,和光流通,“志未平”也。

  上經隨傳卷三 噬嗑

  噬嗑:亨。利用獄(1)。

  (1)噬,齧也;嗑,合也。凡物之不親,由有間也。物之不齊,由有過也。有間與過,齧而合之,所以通也。刑克以通,獄之利也。

  《彖》曰:頤中有物,曰“噬嗑”(1)。噬嗑而亨(2)。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3)。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4)。

  (1)頤中有物,齧而合之,“噬嗑”之義也。 (2)有物有間,不齧不合,無由“亨”也。 (3)剛柔分動,不溷乃明,雷電併合,不亂乃章,皆“利用獄”之義。 (4)謂五也。能為嚙合而通,必有其主,五則是也。“上行”謂所之在進也。凡言“上行”,皆所之在貴也。雖不當位,不害用獄也。

  《象》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

  初九:屨校滅趾,無咎(1)。

  《象》曰:“屨校滅趾”,不行也(2)。

  (1)居無位之地以處刑初,受刑而非治刑者也。凡過之所始,必始於微,而後至於著。罰之所始,必始於薄,而後至於誅。過輕戮薄,故“屨校滅趾”,桎其行也。足懲而已,故不重也。過而不改,乃謂之過。小懲大誡,乃得其福,故“無咎”也。“校”者,以木絞校者也,即械也,校者取其通名也。 (2)過止於此。

  六二:噬膚滅鼻,無咎(1)。

  《象》曰:“噬膚滅鼻”,乘剛也。

  (1)噬,齧也。齧者,刑克之謂也。處中得位,所刑者當,故曰“噬膚”也。乘剛而刑,未盡順道,噬過其分,故“滅鼻”也。刑得所疾,故雖“滅鼻”而“無咎”也。“膚”者,柔脆之物也。

  六三:噬臘肉,遇毒,小吝,無咎(1)。

  《象》曰:“遇毒”,位不當也。

  (1)處下體之極,而履非其位,以斯食物,其物必堅。豈唯堅乎?將遇其毒。“噬”以喻刑人,“臘”以喻不服,“毒”以喻怨生。然承於四而不乘剛,雖失其正,刑不侵順,故雖“遇毒,小吝,無咎”。

  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艱貞,吉(1)。

  《象》曰:“利艱貞吉”,未光也。

  (1)雖體陽爻,為陰之主,履不獲中,而居其非位,以斯噬物,物亦不服,故曰“噬乾胏”也。金,剛也,矢,直也。“噬乾胏”而得剛直,可以利於艱貞之吉,未足以盡通理之道也。

  六五:噬乾肉,得黃金,貞厲,無咎(1)。

  《象》曰:“貞厲無咎”,得當也。

  (1)乾肉,堅也。黃,中也。金,剛也。以陰處陽,以柔乘剛,以噬於物,物亦不服,故曰:“噬乾肉”也。然處得尊位,以柔乘剛而居於中,能行其戮者也。履不正而能行其戮,剛勝者也。噬雖不服,得中而勝,故曰“噬乾肉得黃金”也。己雖不正,而刑戮得當,故雖“貞厲”而“無咎”也。

  上九:何校滅耳,凶(1)。

  《象》曰:“何校滅耳”,聰不明也(2)。

  (1)處罰之極,惡積不改者也。罪非所懲,故刑及其首,至於“滅耳”,及首非誡,“滅耳”非懲,凶莫甚焉。 (2)聰不明,故不慮惡積,至於不可解也。

  上經隨傳卷三 賁

  賁:亨。小利有攸往。

  《彖》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1)。天文也(2)。文明以止,人文也(3)。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4)。

  (1)剛柔不分,文何由生?故坤之上六來居二位,“柔來文剛”之義也。柔來文剛,居位得中,是以“亨”。乾之九二,分居上位,分剛上而文柔之義也。剛上文柔,不得中位,不若柔來文剛,故“小利有攸往”。 (2)剛柔交錯而成文焉,天之文也。 (3)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 (4)觀天之文,則時變可知也;觀人之文,則化成可為也。

  《象》曰: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1)。

  (1)處賁之時,止物以文明,不可以威刑,故“君子以明庶政”,而“無敢折獄”。

  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1)。

  《象》曰:“舍車而徒”,義弗乘也。

  (1)在賁之始,以剛處下,居於無位,棄於不義,安夫徒步以從其志者也。故飾其趾,舍車而徒,義弗乘之謂也。

  六二:賁其須(1)。

  《象》曰:“賁其須”,與上興也。

  (1)得其位而無應,三亦無應,俱無應而比焉,近而相得者也。“須”之為物,上附者也。循其所履以附於上,故曰“賁其須”也。

  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1)。

  《象》曰:“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

  (1)處下體之極,居得其位,與二相比,俱履其正,和合相潤,以成其文者也。既得其飾,又得其潤,故曰“賁如濡如”也。永保其貞,物莫之陵,故曰“永貞,吉”也。

  六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1)。

  《象》曰:六四當位,疑也。“匪寇,婚媾”,終無尤也。

  (1)有應在初而閡於三,為己寇難,二志相感,不獲通亨,欲靜則疑初之應,欲進則懼三之難,故或飾或素,內懷疑懼也。鮮潔其馬,“翰如”以待,雖履正位,未敢果其志也。三為剛猛,未可輕犯,匪寇乃婚,終無尤也。

  六五:賁於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1)。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1)處得尊位,為飾之主,飾之盛者也。施飾於物,其道害也。施飾丘園,盛莫大焉,故賁於束帛,丘園乃落,賁於丘園帛,乃“戔戔”。用莫過儉,泰而能約,故必“吝”焉乃得終吉也。

  上九:白賁,無咎(1)。

  《象》曰:“白賁,無咎”,上得志也。

  (1)處飾之終,飾終反素,故在其質素,不勞文飾而“無咎”也。以白為飾,而無患憂,得志者也。

  上經隨傳卷三 剝

  剝:不利有攸往。

  《彖》曰:剝,剝也,柔變剛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訊息盈虛,天行也(1)。

  (1)“坤”順而“艮”止也。所以“順而止之”,不敢以剛止者,以觀其形象也。強亢激拂,觸忤以隕身,身既傾焉。功又不就,非君子之所尚也。

  《象》曰:山附於地,剝。上以厚下安宅(1)。

  (1)“厚下”者,無不見剝也。“安宅”者,物不失處也。“厚下安宅”,治“剝”之道也。

  初六:剝床以足,蔑貞,凶(1)。

  《象》曰:“剝床以足”,以滅下也。

  (1)床者,人之所以安也。“剝床以足”,猶雲剝床之足也。“蔑”猶削也。剝床之足,滅下之道也。下道始滅,剛隕柔長,則正削而凶來也。

  六二,剝床以辨,蔑貞,凶(1)。

  《象》曰:“剝床以辨”,未有與也。

  (1)“蔑”猶甚極之辭也。辨者,足之上也。剝道浸長,故“剝”其辨也。稍近於“床”,轉欲滅物之所處,長柔而削正。以斯為德,物所棄也。

  六三:剝之,無咎(1)。

  《象》曰:“剝之,無咎”,失上下也(2)。

  (1)與上為應,群陰剝陽,我獨協焉,雖處於剝,可以“無咎”。 (2)三上下各有二陰,而二獨應於陽,則“失上下”也。

  六四:剝床以膚,凶(1)。

  《象》曰:“剝床以膚”,切近災也。

  (1)初二剝床,民所以安,未剝其身也。至四剝道浸長,床既剝盡,以及人身,小人遂盛,物將失身,豈唯削正,靡所不凶。

  六五:貫魚,以宮人寵,無不利(1)。

  《象》曰:“以宮人寵”,終無尤也。

  (1)處剝之時,居得尊位,為“剝”之主者也。“剝”之為害,小人得寵,以消君子者也。若能施寵小人,於宮人而己,不害於正,則所寵雖眾,終無尤也。“貫魚”謂此眾陰也,駢頭相次,似“貫魚”也。

  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1)。

  《象》曰:“君子得輿”,民所載也。“小人剝廬”,終不可用也。

  (1)處卦之終,獨全不落,故果至於碩而不見食也。君子居之,則為民覆蔭;小人用之,則剝下所庇也。

  上經隨傳卷三 復

  復: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彖》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1),“朋來無咎”(2),“反覆其道,七日來復”(3),天行也(4)。“利有攸往”,剛長也(5)。復,其見天地之心乎(6)?

  (1)入則為反,出則剛長,故“無疾”。疾猶病也。 (2)“朋”謂陽也。 (3)陽氣始剝盡至來復時,凡七日。 (4)以天之行,反覆不過七日,復之不可遠也。 (5)往則小人道消也。 (6)復者,反本之謂也,天地以本為心者也。凡動息則靜,靜非對動者也。語息則默,默非對語者也。然則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寂然至無,是其本矣。故動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見也。若其以有為心,則異類未獲具存矣。

  《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1)。

  (1)方,事也。冬至,陰之復也。夏至,陽之復也。故為復則至於寂然大靜,先王則天地而行者也。動復則靜,行復則止,事復則無事也。

  初九:不遠復,無祗悔,元吉(1)。

  《象》曰:“不遠”之復,以修身也。

  (1)最處復初,始復者也。復之不速,遂至迷凶,不遠而復,幾悔而反,以此修身,患難遠矣。錯之於事,其始庶幾乎?故“元吉”也。

  六二:休復,吉(1)。

  《象》曰:“休復”之吉,以下仁也。

  (1)得位處中,最比於初。上無陽爻以疑其親,陽為仁行,在初之上而附順之,下仁之謂也。既處中位,親仁善鄰,復之休也。

  六三:頻復,厲,無咎(1)。

  《象》曰:“頻復”之厲,義無咎也。

  (1)頻,頻蹙之貌也。處下體之終,雖愈於上六之迷,已失復遠矣,是以蹙也。蹙而求復,未至於迷,故雖危無咎也。復道宜速,蹙而乃復,義雖無咎,它來難保。

  六四:中行獨復(1)。

  《象》曰:“中行獨復”,以從道也。

  (1)四上下各有二陰而處厥中,履得其位而應於初,獨得所復,順道而反,物莫之犯,故曰“中行獨復”也。

  六五:敦復,無悔(1)。

  《象》曰:“敦復,無悔”,中以自考也。

  (1)居厚而履中,居厚則無怨,履中則可以自考,雖不足以及“休復”之吉,守厚以復,悔可免也。

  上六:迷復,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於十年不克征(1)。

  《象》曰:“迷復”之凶,反君道也。

  (1)最處復後,是迷者也。以迷求復,故曰“迷復”也。用之行師,難用有克也,終必大敗。用之於國,則反乎君道也。大敗乃復量斯勢也。雖復十年修之,猶未能征也。

  上經隨傳卷三 無妄

  無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彖》曰:無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1)。動而健(2),剛中而應(3),大亨以正,天之命也(4)。“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無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5)!

  (1)謂震也。 (2)震動而乾健也。 (3)謂五也。 (4)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動而愈健。“剛中而應”,威剛方正,私慾不行,何可以妄?使有妄之道滅,無妄之道成,非大亨利貞而何?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則柔邪之道消矣。動而愈健,則剛直之道通矣。“剛中而應”,則齊明之德著矣。故“大亨以正”也。天之教命,何可犯乎?何可妄乎?是以匪正則有眚,而“不利有攸往”也。 (5)匪正有眚,不求改以從正,而欲有所往,居不可以妄之時,而欲以不正有所往,將欲何之天命之所不祐,竟矣哉!

  《象》曰:天下雷行,物與無妄(1)。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2)。

  (1)與,辭也,猶皆也。天下雷行,物皆不可以妄也。 (2)茂,盛也。物皆不敢妄,然後萬物乃得各全其性,對時育物,莫盛於斯也。

  初九:無妄往,吉(1)。

  《象》曰:“無妄”之往,得志也。

  (1)體剛處下,以貴下賤,行不犯妄,故往得其志。

  六二:不耕穫,不菑畬,則利有攸往(1)。

  《象》曰:“不耕穫”,未富也。

  (1)不耕而獲,不菑而畬,代終已成而不造也。不擅其美,乃盡臣道,故“利有攸往”。

  六三:無妄之災,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1)。

  《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災也。

  (1)以陰居陽,行違謙順,是“無妄”之所以為災也。牛者稼穡之資也。二以不耕而獲,“利有攸往”,而三為不順之行,故“或系之牛”,是有司之所以為獲,彼人之所以為災也,故曰“行人之得,邑人之災”也。

  九四:可貞,無咎(1)。

  《象》曰:“可貞,無咎”,固有之也。

  (1)處“無妄”之時,以陽居陰,以剛乘柔,履於謙順,比近至尊,故可以任正,固有所守而“無咎”也。

  九五:無妄之疾,勿藥有喜(1)。

  《象》曰:無妄之藥,不可試也(2)。

  (1)居得尊位,為無妄之主者也。下皆“無妄”,害非所致而取藥焉,疾之甚也。非妄之災,勿治自復,非妄而藥之則凶,故曰“勿藥有喜”。 (2)藥攻有妄者也,而反攻“無妄”,故不可試也。

  上九:無妄行,有眚,無攸利(1)。

  《象》曰:“無妄”之行,窮之災也。

  (1)處不可妄之極,唯宜靜保其身而已,故不可以行也。

  上經隨傳卷三 大畜

  大畜: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彖》曰:《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1)。剛上而尚賢(2),能止健,大正也(3)。“不家食吉”,養賢也。“利涉大川”,應乎天也(4)。

  (1)凡牧既厭而退者,弱也;既榮而隕者,薄也。夫能“輝光日新其德”者,唯“剛健篤實”也。 (2)謂上九也。處上而大通,剛來而不距,“尚賢”之謂也。 (3)健莫過乾而能止之,非夫“大正”,未之能也。 (4)有大畜之實,以之養賢,令賢者不家食,乃吉也。“尚賢”制健,“大正”應天,不憂險難,故“利涉大川”也。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1)。

  (1)物之可畜於懷,令德不散,盡於此也。

  初九:有厲,利已(1)。

  《象》曰:“有厲利已”,不犯災也(2)。

  (1)四乃畜已,未可犯也。故進則有厲,已則利也。 (2)處健之始,未果其健者,故能利已。

  九二:輿說輹(1)。

  《象》曰:“輿說輹”,中無尤也。

  (1)五處畜盛,未可犯也。遇斯而進,故“輿說輹”也。居得其中,能以其中不為馮河,死而無悔,遇難能止,故“無尤”也。

  九三:良馬逐,利艱貞。日閒輿衛,利有攸往(1)。

  《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1)凡物極則反,故畜極則通。初二之進,值於畜盛,故不可以升。至於九三,升於上九,而上九處天衢之亨,途徑大通,進無違距,可以馳騁,故曰“良馬逐”也。履當其位,進得其時,在乎通路,不憂險厄,故“利艱貞”也。閒,閡也。衛,護也。進得其時,雖涉艱難而無患也,輿雖遇閒而故衛也。與上合志,故“利有攸往”也。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1)。

  《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1)處艮之始,履得其位,能止健初,距不以角,柔以止剛,剛不敢犯。抑銳之始,以息強爭,豈唯獨利?乃將“有喜”也。

  六五:豶豕之牙,吉(1)。

  《象》曰:六五之“吉”,有慶也。

  (1)豕牙橫猾,剛暴難制之物,謂二也。五處得尊位,為畜之主。二剛而進,能豶其牙,柔能制健,禁暴抑盛,豈唯能固其位,乃將“有慶”也!

  上九:何天之衢,亨(1)。

  《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1)處畜之極,畜極則通,大畜以至於大亨之時。何,辭也,猶云:何畜乃天之衢亨也。

  上經隨傳卷三 頤

  頤:貞吉。觀頤,自求口實。

  《彖》曰:頤“貞吉”,養正則吉也。“觀頤”,觀其所養也。“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頤之時太矣哉!

  《象》曰: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1)。

  (1)言語、飲食猶慎而節之,而況其餘乎?

  初九: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凶(1)。

  《象》曰:“觀我朵頤”,亦不足貴也。

  (1)“朵頤”者,嚼也。以陽處下而為動始,不能令物由己養,動而求養者也。夫安身莫若不競,修己莫若自保。守道則福至,求祿則辱來。居養賢之世,不能貞其所履以全其德,而舍其靈龜之明兆,羨我朵頤而躁求,離其致養之至道,闚我寵祿而競進,凶莫甚焉。

  六二:顛頤,拂經於丘。頤,征凶(1)。

  《象》曰:六二,“征凶”,行失類也(2)。

  (1)養下曰顛。拂,違也。經猶義也。丘,所履之常也。處下體之中,無應於上,反而養初居下,不奉上而反養下,故曰“顛頤拂經於丘也”。以此而養,未見其福也;以此而行,未見有與,故曰“頤貞凶”。 (2)類皆上養,而二處下養初。

  六三:拂頤,貞凶。十年勿用,無攸利(1)。

  《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1)履夫不正,以養於上,納上以諂者也。拂養正之義,故曰“拂頤貞凶”也。處頤而為此行,十年見棄者也。立行於斯,無施而利。

  六四:顛頤,吉。虎視耽耽,其欲逐逐,無咎(1)。

  《象》曰:“顛頤”之吉,上施光也。

  (1)體屬上體,居得其位,而應於初,以上養下,得頤之義,故曰“顛頤吉”也。下交不可以瀆,故“虎視耽耽”,威而不猛,不惡而嚴。養德施賢,何可有利?故“其欲逐逐”,尚敦實也。修此二者,然後乃得全其吉而“無咎”。觀其自養則履正,察其所養則養陽,頤爻之貴,斯為盛矣。

  六五:拂經,居貞,吉。不可涉大川(1)。

  《象》曰:“居貞”之吉,順以從上也。

  (1)以陰居陽,“拂頤”之義也。行則失類,故宜“居貞”也。無應於下而比於上,故可守貞從上,得頤之吉,雖得居貞之吉,處頤違謙,難未可涉也。

  上九:由頤,厲吉,利涉大川(1)。

  《象》曰:“由頤厲吉”,大有慶也。

  (1)以陽處上而履四陰,陰不能獨為主,必宗於陽也。故莫不由之以得其養,故曰“由頤”。為眾陰之主,不可瀆也,故厲乃吉。有似《家人》“悔厲”之義,貴而無位,是以厲也。高而有民,是以吉也。為養之主,物莫之違,故“利涉大川”也。

  上經隨傳卷三 大過

  大過(1):棟撓,利有攸往,亨。

  (1)音相過之過。

  《彖》曰:大過,大者過也(1)。“棟撓”,本末弱也(2)。剛過而中(3),巽而說行(4),“利有攸往”,乃亨(5)。大過之時大矣哉(6)!

  (1)大者乃能過也。 (2)初為本,而上為末也。 (3)謂二也。居陰,“過”也;處二,“中”也。拯弱興衰,不失其中也。 (4)“巽而說行”,以此救難,難乃濟也。 (5)危而弗持,則將安用?故往乃亨。 (6)是君子有為之時也。

  象曰: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1)。

  (1)此所以為“大過”,非凡所及也。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1)。

  《象》曰:“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1)以柔處下,過而可以“無咎”,其唯慎乎!

  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1)。

  《象》曰“老夫女妻”,過以相與也。

  (1)“稊”者,楊之秀也。以陽處陰,能過其本而救其弱者也。上無其應,心無持吝處過以此,無衰不濟也。故能令枯楊更生稊,老夫更得少妻,拯弱興衰,莫盛斯爻,故“無不利”也。老過則枯,少過則稚。以老分少,則稚者長;以稚分老,則枯者榮,過以相與之謂也。大過至衰而已至壯,以至壯輔至衰,應斯義也。

  九三:棟橈,凶(1)。

  《象》曰:“棟橈”之凶,不可以有輔也。

  (1)居大過之時,處下體之極,不能救危拯弱,以隆其棟,而以陽處陽,自守所居,又應於上,繫心在一,宜其淹弱而凶衰也。

  九四:棟隆,吉。有它吝(1)。

  《象》曰:“棟隆”之吉,不橈乎下也。

  (1)體屬上體,以陽處陰,能拯其弱,不為下所橈者也,故“棟隆”吉也。而應在初,用心不弘,故“有它吝”也。

  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1)。

  《象》曰:“枯楊生華”,何可久也?老婦士夫,亦可醜也。

  (1)處得尊位,而以陽處陽,未能拯危。處得尊位,亦未有橈,故能生華,不能生稊;能得夫,不能得妻。處“棟橈”之世,而為“無咎無譽”,何可長哉!故生華不可久,士夫誠可醜也。

  上六:過涉滅頂,凶,無咎(1)。

  《象》曰:“過涉”之凶,不可咎也(2)。

  (1)處太過之極,過之甚也。涉難過甚,故至於“滅頂兇”。志在救時,故不可咎也。 (2)雖凶無咎,不害義也。

  上經隨傳卷三 坎

  習坎(1):有孚,維心亨(2),行有尚(3)。

  (1)“坎”,險陷之名也。“習”謂便習之。 (2)剛正在內,“有孚”者也。陽不外發而在乎內,“心亨”者也。 (3)內亨外暗,內剛外順,以此行險,“行有尚”也。

  《彖》曰:“習坎”,重險也(1)。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2)。“維心亨”,乃以剛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3)。天險不可升也(4),地險山川丘陵也(5),王公設險以守其國(6)。險之時用大矣哉(7)!

  (1)坎以險為用,故特名曰“重險”,言“習坎”者,習重乎險也。 (2)險峭之極,故水流而不能盈也。處至險而不失剛中,“行險而不失其信”者,習險之謂也。 (3)便習於“坎”而之“坎”地,盡坎之宜,故往必有功也。 (4)不可得升,故得保其威尊。 (5)有山川丘陵,故物得以保全也。 (6)國之為衛,恃於險也。言自天地以下莫不須險也。 (7)非用之常,用有時也。

  《象》曰:水洊至,習坎(1)。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2)。

  (1)重險懸絕,故“水洊至”也。不以“坎”為隔絕,相仍而至,習乎“坎”也。 (2)至險未夷,教不可廢,故以常德行而習教事也。“習於坎”,然後乃能不以險難為困,而德行不失常也。故則夫“習坎”,以常德行而習教事也。

  初六:“習坎”,入於坎窞,凶(1)。

  《象》曰:“習坎”入“坎”,失道凶也。

  (1)“習坎”者,習為險難之事也。最處坎底,入坎窞者也。處重險而復入坎底,其道“凶”也。行險而不能自濟,“習坎”而入坎窞,失道而窮在坎底,上無應援可以自濟,是以“凶”也。

  九二:坎有險,求小得(1)。

  《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1)履失其位,故曰“坎”。上無應援,故曰“有險”。坎而有險,未能出險之中也。處中而與初三相得,故可以“求小得”也。初三未足以為援,故曰“小得”也。

  六三:來之坎坎,險且枕,“入於坎窞”,勿用(1)。

  《象》曰:“來之坎坎”,終無功也。

  (1)既履非其位,而又處兩“坎”之間,出則之“坎”,居則亦“坎”,故曰“來之坎坎”也。“枕”者,枝而不安之謂也。出則無之,處則無安,故曰“險且枕”也。來之皆“坎”,無所用之,徒勞而已。

  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1)。

  《象》曰:“樽酒簋貳”,剛柔際也(2)。

  (1)處重險而履正,以柔居柔,履得其位,以承於五,五亦得位,剛柔各得其所,不相犯位,皆無餘應以相承比,明信顯著,不存外飾,處“坎”以斯,雖復一樽之酒,二簋之食,瓦缶之器,納此至約,自進於牖,乃可羞之於王公,薦之於宗廟,故“終無咎”也。 (2)剛柔相比而相親焉,“際”之謂也。

  九五:坎不盈,祗既平,無咎(1)。

  《象》曰:“坎不盈”,中未大也。

  (1)為坎之主而無應輔可以自佐,未能盈坎者也。坎之不盈,則險不盡矣。祗,辭也。為坎之主,盡平乃無咎,故曰“祗既平無咎”也。說既平乃無咎,明九五未免於咎也。

  上六:系用徽纆,置於叢棘,三歲不得,凶(1)。

  《象》曰:上六,失道凶,三歲也。

  (1)險峭之極,不可升也。嚴法峻整,難可犯也。宜其囚執寘于思過之地。三歲,險道之夷也。險終乃反,故三歲不得自修,三歲乃可以求復,故曰“三歲不得凶”也。

  上經隨傳卷三 離

  離:利貞,亨(1)。畜牝牛,吉(2)。

  (1)離之為卦,以柔為正,故必貞而後乃亨,故曰“利貞亨”也。 (2)柔處於內而履正中,牝之善也。外強而內順,牛之善也。離之為體,以柔順為主者也。故不可以畜剛猛之物,而“吉”於“畜牝牛”也。

  《彖》曰:離,麗也(1)。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2)。

  (1)麗猶著也。各得所著之宜。 (2)柔著於中正,乃得通也。柔通之吉,極於“畜牝牛”,不能及剛猛也。

  《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1)。

  (1)“繼”謂不絕也,明照相繼,不絕曠也。

  初九:履錯然,敬之,無咎(1)。

  《象》曰:“履錯”之敬,以辟咎也。

  (1)“錯然”者,警慎之貌也。處離之始,將進而盛,未在既濟,故宜慎其所履,以敬為務,辟其咎也。

  六二:黃離,元吉(1)。

  《象》曰:“黃離元吉”,得中道也。

  (1)居中得位,以柔處柔,履文明之盛而得其中,故曰“黃離元吉”也。

  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1)。

  《象》曰:“日昃之離”,何可久也?

  (1)嗟,憂嘆之辭也。處下離之終,明在將沒,故曰“日昃之離”也。明在將終,若不委之於人,養志無為,則至於耋老有嗟,凶矣,故曰“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也。

  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1)。

  《象》曰:“突如其來如”,無所容也。

  (1)處於明道始變之際,昏而始曉,沒而始出,故曰“突如其來如”。其明始進,其炎始盛,故曰“焚如”。逼近至尊,履非其位,欲進其盛,以炎其上,命必不終,故曰“死如”。違“離之義,無應無承,無所不容,故曰“棄如”也。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1)。

  《象》曰:六五之“吉”,離王公也。

  (1)履非其位,不勝所履。以柔乘剛,不能制下,下剛而進,將來害已,憂傷之深,至於沱嗟也。然所麗在尊,四為逆首,憂傷至深,眾之所助,故乃沱嗟而獲吉也。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無咎(1)。

  《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1)“離”,麗也,各得安其所麗謂之“離”。處離之極,離道已成,則除其非類以去民害,“王用出征”之時也。故必“有嘉折首,獲匪其醜”,乃得“無咎”也。

周公算命熱門測算:

周公算命易經六十四卦四柱八字天罡地煞周易算命六壬神課梅花易數算命文章
姓名測試男孩名字大全女孩名字大全起名大全寶寶起名成人改名公司起名店鋪起名康熙字典百家姓
抽籤占卜觀音靈籤呂祖靈籤黃大仙靈籤關帝靈籤天后靈籤車公靈籤佛祖靈籤周公靈籤土地公靈籤北帝靈籤月老靈籤月下老人靈籤月老靈籤姻緣籤五路財神靈籤城隍爺靈籤孔子聖籤王公靈籤財神爺靈籤
民俗看相生男生女預測表眼皮跳測吉凶打噴嚏測吉凶耳鳴測吉凶面熱測吉凶二十四香譜圖解萬年曆農曆陽曆轉換花語大全手相算命圖解痣相算命圖解面相圖解手相圖解痣相圖解骨相圖解體相圖解
十二星座白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處女座天秤座天蠍座射手座魔羯座水瓶座雙魚座星座配對星座運勢星座排行星座知識星座愛情星座分析星座名人星座故事
星座知識星座配對 星座分析 星座星象 星座運勢 星座查詢 星座日期 12星座 星座生日 星座月份 星座性格 上升星座 牡羊座 金牛座 雙子座 巨蟹座 獅子座 處女座 天秤座 天蠍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雙魚座
十二生肖屬鼠屬牛屬虎屬兔屬龍屬蛇屬馬屬羊屬猴屬雞屬狗屬豬生肖配對屬相星座生肖運勢
風水知識家居風水辦公室風水臥室風水客廳風水房屋風水廚房風水墓地風水風水用品
心理測試愛情測試性格測試趣味測試財富測試智商測試職業測試社交測試惡搞測試情商測試綜合測試血型性格A型血B型血O型血AB型血血型配對星座血型生肖血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