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房風水:附錄一 風水學課程

  附錄一 風水學課程

  第一課 中國風水學的定義

  中國風水學是文化?是科學?是技術?是迷信?

  中國風水學是中國古代建築活動的指導原則和實用操作技術。

  中國風水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的靈魂。

  中國風水學與中國營造學和中國造園學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築理論的三大支柱。

  目前,對於中國風水學持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是全盤否定,鄙視潔難,使風水的科學內涵得不到合理的發掘。這種觀點割裂人類文明的傳承性,必然走上”民族虛無主義“,由此引發兩種社會現象:漠視,逆反盲從和迷信;一種是基本肯定,積極進行發掘、整理和研究,使其系統化、科學化、規範化,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為保護傳統城鎮風貌、街區景觀和古建築特色等做出了貢獻。

  中國風水是科學?是技術?是文化?還是迷信?不明其理者會簡單地認為是迷信。在國外及國內的學術範圍不自覺地正悄然掀起一股風水研究熱。國外的學術界給中國風水以很高的評價。為了給中國風水正名,稱中國風水學。

  中國風水也的確是一門大學問。中國風水中包含著深刻而系統的思維理念,與中國人的行為準則相一致,這就是易理易構;包含著系統的操作技術和方法,其中”形法“和”理法“集中囊括了五千年來所形成的浩繁龐雜體系;中國古代的風水大師發明了中國獨有的風水操作工具--羅盤;在現代中國大地上,從皇宮到民宅,從城市到鄉村,尚保留著諸多風水古建築,這是風水的活化石;鄉村里還有可以給你隨便聊起自己家鄉風水特色的老人。難道這不值得從事建築的人研究嗎?用現代觀點分析,儘管其中包含了許多與現代科技相矛盾的方面,但這是因將近一百多年來間斷研究所造成的結果。

  那么,中國風水學到底是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範疇,還是屬於實用科學技術?到目前為止,研究者們似乎無法從現代單一學科的角度對它下一個確切的定義。但是,按中國風水學套用的範圍來說,則可將其概括為:中國風水學是我國古代建築活動的指導原則和實用操作技術。

  中國風水學在我國建築、選址、規劃、設計、營造中幾乎無所不在。這在我國大量的現存古城鎮、古建築、園林、民居及陵墓中得到印證。

  中國風水學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其它相關學科交叉滲透,具有了我國古代哲理、美學、心理、地質、地理、生態、景觀等諸方面的豐富內涵。應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風水學中同時也摻雜著許多非科學的、落後的及人為的因素,這正是開展中國風水學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中國風水學的核心內容是天地人合一。中國風水探求建築的擇地、方位、布局與天道自然、人類命運的協調關係。恰是中國風水學的人與自然融合,即”天地人合一“的原則,排斥人類行為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注重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感應,並指導人如何按這些感應來解決建築的選址乃至建造,才創造了中國東、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城市布局、建築形式及建築景觀,因地制宜,美不勝收。相比之下,隨著國門的開放,西方現代建築在中國遍地開花,只追求具體的、單一建築宏偉壯麗、或是追求單一形式美,或是追求功能實用,或是追求經濟效益,而不顧與地域、自然、歷史條件的融合,造就了今天中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城市趨同性,這將是遺害千古的罪過。

  1中國風水學的定義

  對於中國風水的研究,由於研究者的側重點不同,所以對中國風水的評價各有差異。現摘錄國內外有關中國風水研究的評述如下:

  國外學者對風水的評價

  國外學者根據自己所從事的研究領域,對中國風水做出了許多中肯的論述,現摘人比較有影響的一些評述,供大家參考。

  中國風水實際是:地理學、氣象學、生態學、規劃學和建築學的一種綜合的自然科學(摘自郭中端等舊)著《中國人街》(l),日本相橫書房昭和1955年出版。)。

  中國風水是:使生者與死者之所處與宇宙氣息中的地氣取得和合的藝術(查理Chatley語,摘自《中國的科學與文明》。)。

  中國風水是關於“理”、“數”、“氣”、“形”的理論體系,這一體系遵行如下法則:

  ①自然的法則(ThelawsofNatu。)

  ②自然的數值比(TheNumericalProportionsofNature)

  ③自然的氣息(TheBreathofNature)

  ④自然的外形(TheFormsandOutlinesofNature)

  l)萬物都處在一個天地相應的整體關係中。古代中國人很早就發現了太陽,太陰(月亮)、二十八星宿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規律,發現了它們同地球晝夜節令變化和災情間的關係,在把天象當作世界的真實的觀念下,試圖通過它來打開認識自然之門。這在宋代,被朱熹發展成為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制約萬物的是“理”,它以一定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運動著,由最初的混沌,產生了陰陽,進而演化出天地及一切自然事物。

  2)宇宙天體的存在和顯現,時空交替、類型各異,它們能夠和諧地共存,是由於處在適當的位置,有著一定的量和軌跡,使各種相互作用達到平衡,它被歸結為“數”。地球上的自然事物也反映著數的平衡,考慮到陰陽不停的運動,這種數的平衡也是動態的。

  3)遵循著“理”,在一定“數”的平衡中,推動世界形成並作為一切存在物生命過程的能量,而且釋放出來相互影響的,被稱作“氣”。

  4)“理”、“數”、“氣”都不是可以直接看到的。而大地上的一切事物,則以其外在形象,潛在地反應著理、數和氣。通過地和天的對應比較,可以發現其“形”,從中把握一定的理和數之下的氣的作用。對自然平衡的破壞將受到氣的報復(摘自(英)伊特爾EmestJ.Eitel《風水是古代中國神聖的景觀科學》,1883年出版。)。

  所謂“堪輿”(注,即風水)者,實為吾國上古質樸之科學研究,托跡與生死小道之際,窮究其地質之妙,與道家吾岳真形圖之旨,皆為別具肺腸,揭示地球物理之心得也(摘自台灣南懷謹著忡國文化泛言),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

  風水是這樣一門藝術,它通過對事物的安排,從建築奠基到室內裝飾,企圖對一定場所內的氣施加影響。它有助於人們利用大地的自然力量,利用陰陽之平衡,來獲得吉祥之氣,從而促進健康,增強活力。風水是中國聞名於世的一大文化現象,風水木乃古建築理論之精華(摘自新加坡伊長林·李普著,吳吳等編譯《風水術》)。

  風水是為找尋建築物吉祥地點的景觀評價系統,它是中國古代地理選址與布局的藝術。這種獨特的選擇地點的中國系統,具有科學的成分,也有迷信的成分(摘自尹弘基著《韓國風水研究--文化與自然》)。

  此外,英國著名科學史權威李約瑟(JosephNeedHam),也曾高度評價中國古代的風水,稱之為準科學,中國古代的景觀建築學。他指出,風水理論”總是包含著一種美學的成份“。”遍中國的田園,房屋、村鎮之美,不可勝收,都可藉此得到說明“。英國學者派屈克·阿伯隆比謂:“在鄉村問題上,中國的風水名義處理上,已較歐洲任何國家前進甚多”,“在風水下所展現的中國風景,在曾經存在過的任何美妙風景中,可能是構造最為精美的”。美國城市規劃權威開文·林奇在其代表作《都市意象》一書中,高度評價了中國傳統的環境哲學,稱風水理論是一門“前途無量的學問”,“教授們組織起來,予以研究推論”,“專家們正在向這方面謀求發展‘等等。

  國內學者對風水的評價

  分析風水,不難發現其中不少對事象因果關係的歪曲認識或處理,也明顯帶有巫術的氣息。但更多的則是科學的總結,凝聚著中國古代哲學、科學、美學的智慧,有其自身的邏輯關係。風水理所當然地是傳統建築理論的一部分。(摘自何曉聽著《風水探源》)

  風水(堪輿)也稱相地,主要是對周圍環境進行研究,強調用直觀的方法來體會、了解環境面貌,尋找具有良好生態和美感的地理環境。《風水辯》中有一段精彩的解釋:“所謂風者,取其山勢之藏納……,不沖冒四面之風;所謂水者,取其地勢之高燥,無使水近夫親膚而已,若水勢屈曲而又環向之,又其第二義也。”實際上注重的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保護自然,使城市、村落和住宅與自然相配合,相協調。

  陽宅相法是古代風水術中有關居住建築選址、布局處理及確定興造時間的方法及理論。其中“形法”為擇址選形之用;“理法”則偏重於確定宅內方位格局;“日法”用於選擇吉日良辰以事興造;此外還有“符鎮法”為補救各法選擇不利的措施。

  風水術實際上是集地質地理學、生態學、景觀學、建築學。倫理學、心理學、美學等於一體的綜合性、系統性很強的古代建築規劃設計理論,它與營造學、造園學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築理論的三大支柱。

  堪輿(注,即風水)為天地之學,“堪天道,輿地道”,涉及天文、地理、易經、八卦、天干、地支、詩經、書經、洛書、河圖等,苟非博學而一貫,稍失真諦,則訛謬千里,誣世惑民;堪輿是一種文化,需學悟兼行,功德一致。所謂“法無優劣,悟為高”,功道如此,堪輿亦然;堪輿又是一種認識上的“系統工程”,其全義,絕非斷章管窺所能理解,其效應亦非一朝一夕所能驗證。

  風水,作為中國古代的建築理論,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著自然知識、人生哲理以及傳統的美學、倫理觀念等諸多方面的豐富內容。實際上,風水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神聖的環境理論和方位理論。風水理論,在景觀方面,注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和諧統一;在環境方面,又格外重視人工自然環境與天然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風水理論的宗旨是,勘查自然,順應自然,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選擇和創造出適合於人的身心健康及其行為需求的最佳建築環境,使之達到陰陽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的至善境界。在自然環境、自然方位上,風水理論總結了與建築相關的天文、地理、氣象等方面的自然知識和相應的生活經驗。如,把“背山、面水、向陽”看作是最好的自然方位。把適量的“前低後高”看作是最佳的宅院地勢,重視住宅建築中“水口”(包括入水口和出水口)和“氣口”(包括門、窗)的自然方位,主張居室空間的高矮大小、室內採光的明暗程度均應適可而止等。這些環境因素,都是與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關的。否則,把住宅建在有自然危害之地,或者把居室建成採光、通風、溫度、濕度都很糟的人工環境,任憑多強壯的人,住久了也是要生病的。從環境建築學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也是值得認真地加以研究和借鑑的。在文化環境、文化方位上,風水理論則是以河圖、洛書、八卦、五行等易學文化為基礎,通過建築布局、空間分割、方位調整、色彩運用、圖案選擇等隱喻和象徵手段,來實現其對於身心之和的環境追求。然而,這只不過是以心理暗示的方式表達了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望罷了。從建築心理學、環境心理學和行為建築學的角度來看,這裡也有諸多值得研究和借鑑之處。

  中國風水者,有曰:一德、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之說。話很抽象,但人體科學實驗測量證實氣功態人比普通人物理數值高出幾十倍。由此證明人的環境氣場確實與其心理狀態有關。一個有犯罪行為的人,心態必然不好,他的周圍氣場也相應弱小。進而又證實,有功之人可以避邪的道理,其實不過是因為其氣場強,抵制了陰氣的緣故。恰似風水學中所說“好氣場要以德求之”。中國及世界各宗教流派都強調以德為本。

  第二課 中國風水學的稱謂

  在歷史上,地理、陰陽、卜宅、相宅、圖宅、形法、青囊、青烏、堪輿等均曾泛指中國風水學。術數為一天文、二歷譜、三五行、四蓍電、五雜占、六形法。“術數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職也。”--《漢書·藝文志》

  風水學的稱謂探源

  風水學在中國經數千年歷朝歷代之沿革,其稱謂沒有統一,其內涵隨歷史科技發展不斷更新,沒有確切定義。在歷史上,地理、陰陽、卜宅、相宅、圖宅、形法、青囊、青烏、青鳥、堪輿等,均泛指風水。時至今日,風水稱謂廣泛流於民間,堪輿稱謂在學術界認同,而其它稱謂似成別名。

  探析堪輿或風水的淵源沿革,正如許多專家學者考證的那樣,最早的“卜宅之文”在商周之際或更早即已出現,見載於中國最早文獻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尚書》、《詩經》等若干篇章,都是有關古代先民選址和規劃經營城邑宮宅活動的史實性論述。

  分析這些有關堪輿(風水)的史實記載,對照有關理論及其實踐,堪輿(風水)雖因歷經長期發展沿革而趨於繁複紛雜,但其宗旨即基本追求可歸納如下:

  審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環境,順應自然(法天地,象四時),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而臻於至善境界。

  陰陽

  最早見於《詩經》之《公劉》章,如“於胥斯原”,“陟則在讞,復降在原”,“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岡,乃覲於京”,“觀其流泉”,“度其隰原”,“度其夕陽”,其中更有“既景乃岡,相其陰陽”句,此句為後世風水稱為陰陽,所典。故俗稱風水師為陰陽先生。古代用木桿即圭表測日影“景”,以定方向及時令之方法的最早記載。

  《詩經》這一美麗的史詩,歷歷如繪地描述了夏末時公劉率周民族由邰遷豳,勤勉勘察山川形勢與水土之宜,辨方正位,規劃營宅,使周之先民得以安居生息的種種活動細節。這一記載,是中國風水始行的最早描述。

  後世,有關“陰陽”的著述頗為豐富,諸如:《周易·繫辭》:“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周易·說卦》:“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陽,高明也。”劉熙《釋名》:“陰者,蔭也,氣在內而奧陰也;陽者,揚也,氣在外而發揚也。”

  中國祖先通過大量實踐勞動,建立了“陰陽”這一辯證思維的哲學理論體系,廣泛滲透於中國古代科技和文化各個領域中,特別是中國中醫學和風水學,幾乎就是陰陽學說的具體套用。

  地理

  今天,西方人認為地理是說明:“人與地的關係。”(鄒豹君(美)著:《地理難題答客問》)在中國古代,地理泛指今人之風水。

  地理家或地師是中國古代最早行風水職能的司員。

  王充《論衡·自紀篇》:“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謂之理”;唐代孔穎達疏云:“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地理。”

  先秦祖先已悟到:人之行為應遵天道、地道,人應善用天時地利。《周易·繫辭上》“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周易·繫辭下》“古者庖犧(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風水家認為伏羲為始祖,肇原於此。

  在後續的演變過程中,知天文地理、長於地理皆指精通水文地質地理之義。在實踐中,使地理術論述更趨完善。諸如《禮記·月令》:“毋變天之道,毋絕地之理,毋亂人之紀。”《管子·形勢解》:“上逆天道,下絕地理,故無不予時,地不生財。”

  中國曆朝歷代,均有冠稱“地理”的風水著作。

  風水

  風水名稱來源,一般公認語出晉人郭璞傳古本《葬經》,謂:“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葬經》簡明概括了風水選擇標準:“來積上聚,沖陽和陰,土厚水深,郁草茂林。”

  金代兀欽仄注《青烏先生葬經》,亦有“風水”之稱,云:“內氣萌生,外氣成形,內外相乘,風水自成。”又稱“內氣萌生,言穴暖而生萬物也;外氣成形,言山川融結而成像也。生氣萌於內,形象成於外,實相乘也。”

  明代喬項《風水辨》解釋“風水”,有云:“所謂風者,取其山勢之藏納,土色之堅厚,不沖冒四面之風與無所謂地風者也。所謂水者,取其地勢之高燥,無使水近夫親膚而已;若水勢曲屈而環向之,又其第二義也。”

  明代徐善繼、徐善述在《地理人子須知》中綜述前人論說,謂:“地理家以風水二字喝其名者,即郭(璞)氏所謂葬者乘生氣也。而生氣何以察之?曰,氣之來,有水以導之,氣之止,有水以界之,氣之聚,無風以散之。故日要得水,要藏風。又曰氣乃水之母,有氣斯有水;又曰噫氣惟能散生氣;又曰外氣橫形,內氣止生,又曰得水為上,藏風次之,皆言風與水所以察生氣之來與止聚云爾。總而言之,無風則氣聚,得水則氣融,此所以有風水之名。循名思義,風水之法無餘蘊矣。”

  綜上“風水”典出及釋義,風水可概括為考察山1;1地理環境,包括地質、水文、生態、小氣候及環境景觀等,然後擇其吉,而營築城郭室舍及陵墓等,使其達到天地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實為古代的一門實用技術。

  漢晉時期,在“陰陽”,“地理”有關勘察選址,規劃建設等論述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初具框架的風水理論體系。第一次將“風水”與“氣”聯繫在一起,“氣”即古時的“炁”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現,“氣”被視為天地萬物的最基本構成單位,“其細無內,其外無大,充盈天地”“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老子》謂之“氣”的“理”為“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名之曰大。”

  用現代的觀點,“氣”是一種力,一種場,一種波,氣的存在是不斷流動著的。氣的本質應該是超微粒子。氣是生在“天地之始”,是“萬物之母”。1987年美國羅絲巴哈小姐著《風水--中國的方位藝術》說道:“氣是風水中最重要的因素”“認識氣,便懂得風水中的全部”。

  風水關於“氣”的發現,是否預示著未來將證明的一種宇宙波。場或最小構成物質呢?關於“氣”的理論論述,是否是宇宙生成的最原始,最具普遍意義的規律呢?

  堪輿

  堪輿,最早出自漢淮南王劉安主持門客所著《淮南子》,即《淮南鴻烈》第三卷《天文訓》中,其云:“堪輿徐行,雄以音知雌。”上下文之義,是謂天地運行之道,致月令有陰陽變化;有相衝克之時,也有和合之時,前者凶,後者吉。蓋“堪輿”之義,實為“天地之道”。

  東漢許慎曾謂:“堪,天道;輿,地道,”則堪輿是謂天地之道。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說“堪,地突也”,“輿,車輿也。”

  司馬遷《史記》中,有《日者列傳》(第六十七),言及其時卜筮者流有“堪輿家”。東漢初,班固《漢書·藝文志》(第十)中,始見載堪輿理論專著,有謂“《堪輿金匱》十四卷”,與言陰陽五行,時令日辰,災應諸書同列“五行家”類,為當時“數術”六種之一。班固評五行家“其法亦起五德終始,推其極則無不至,而小數家因此以為吉凶,而行於世,浸以相亂。”又在《數術略》末總論云:“數術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職也。”

  堪輿術在漢、唐極盛一時,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不斷有專家學士豐富完善,其中對後世影響頗深的(唐)呂才出自《堪輿經》的五姓之說,即五音姓利之說,“言五姓者,宮、商、角、徵、羽等,天下萬物,悉配屬之,行事吉凶,依此為法。”(唐)賈公彥疏引《周禮》和《問占夢注》,可知堪輿。

  “建除十二辰”之說,十二辰,即將周天配位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而分為十二等份,劃分方向則與十二次相反,以北斗星斗柄鏇指十二辰,序稱建、除、滿。平。定。執、破、危、成、收、開、閉,以定日辰吉凶之說。即建除十二辰,簡稱“建除”。

  漢。唐以來,堪輿除師法前人風水的勘察山川地勢,陰陽五行,辨方正位之外,又容星象、占家、時辰吉凶諸說。“法天地,象四時”注重天、地、人諸多神秘契合關係。

  在漢、唐之際,認識到天、地、人應為一合諧整體,此時中國風水走到“天、地、人合和”的人類追求的至高境界。隨著星象學的發展,人已不僅論地,論天成為了一種當時科技的追求。中國風水逐漸融匯當時的最新科技成果。

  由此,也可證明中國風水在歷史演變中,是隨著當時科學技術水平同步發展的。

  至此,中國風水也引來了無數爭議,司馬遷在《史記》,班固在《漢書·藝文志》第十,王充在《論衡·法術篇》等均有質疑,由此,中國風水逐漸分為“形式派”和“理氣派”二大派別。由此又稱以“形勢為法”的風水師為形家。

  但是,正是堪輿家在他們探究宇宙萬物內在機理的長期職業活動中,由原始的用於占卜的堪輿拭盤,即司馬遷所謂“鏇式正綦”者,而直接經由後世堪輿家的探索、完善,引出了人類文明史上劃時代的發現和發明,即指南針的發明和磁偏角的發現,這是堪輿家的偉大科學貢獻。

  青囊

  青囊,典出《晉書·郭噗傳》,謂郭噗“好古文奇字,妙於陰陽算曆,有郭公者,客居河東,精於卜筮,璞從之受業。公以青囊中書九卷與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術,攘災轉禍,通致無方,雖京房、管輅不能過也。璞門人趙載嘗竊青囊書,未及讀,而為火所焚。”

  在《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經》中,其序概括了青囊含義“青囊內傳,海角秘文,浮黎正統,鎮世鰲極,八卦八門,六甲天書。始青之下,囊萬象”。

  由前所述,《青囊》為堪輿的一本秘傳著作,流傳影響甚廣,故後世將青囊為堪輿或風水代名詞。如唐代陳子昂《陳伯王集》中《酬田逸人游岩見尋不遇題隱居里壁》詩“傳道尋仙友,青囊賣卜來。”

  青烏和青鳥

  王青鳥為古代專司相冢、相墓的一代著名堪輿家青烏子,以人名隱指風水。歷史上有說青烏子為黃帝時人,見晉代葛洪《抱朴子內篇·極言》:“昔黃帝……相地理則書青烏之說。”宋代張君房《雲笈七籤》載《軒轅本紀》:“黃帝始畫野分州,有青烏子,能相地理,帝問之以制經。”也有說青烏子為秦人,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秦有青烏子,著《青烏經》。”亦有說青烏子為商周時人。

  唐代,青烏子已頗有名聲,劉禹錫《劉夢得集》之《河南觀察使故相國袁公輓歌之三》:“地得青烏相,賓驚白鶴飛。”柳宗元《柳先生集》中《伯祖批趙郡李夫人墓志銘》:“艮之山,兌之水,靈之車,當返此。子孫萬代承靈址,誰之言者青烏子。”

  青烏子傳有經後世整理《四庫全書》輯人的《青烏先生葬經》。據史考證,今傳精烏先生葬經》已非古本青烏子《相冢書》或《葬書》,古本青烏子書已失傳。

  由前所述,自青烏子始,堪輿或稱風水已逐漸專業分工分成兩大分支:即陽宅堪輿家,(專門從事活人擇地、擇居相宅及規劃建設等),陰宅堪輿家(即專門從事死人擇地,擇墓,相家及規劃建設等)。

  另外,關於青鳥的說法爭議很多,一般認為“青鳥氏”是古代記時的天文曆法之官,屬於上究天文的一種官。如《左傳·昭公十七年》的記載中所言的“少吳之國”,以“百鳥名百官”,其中“青鳥氏,司啟也。”上推遠古,如《山海經》中青鳥為西王母的使臣。又如漢·班固《漢武故事》:“七月七,上於承華殿齋,日正中,忽見有青鳥從西方來集殿前。上問東方朔,朔對日:’西王母暮必降尊象,上宜灑掃以待之。”‘故後人常將青鳥比作傳遞信息的使者。唐代李商隱的《無題》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卜宅·相宅·圖宅

  “卜宅”,最早見利尚書·召誥》。“太保(按,姬爽)朝至於洛,卜宅。厥既得卜,則經營。”是說周克商後於洛河之陽選址建設洛邑之事。殷墟出土甲骨文記載當時已有卜宅之文,“貞:作大邑於唐土”(金611);“乙卯卜,爭貞:王作邑,帝若,我從之唐”(乙570);

  “庚午卜,丙貞:王易作邑,在茲,帝若”(丙86)等等。此時之卜,為考察,選擇之意,並非單指占卜。卜宅為擇地而居,當如漢劉熙《釋名》“宅,擇也,擇吉處而營之”之意。後世衍義,又有卜鄰、卜居、卜築、卜宇、卜地等語。

  卜鄰一語出自《左傳·昭公三年》:“非宅是卜,惟鄰是卜二三子,先卜鄰矣。”意為選擇良鄰而居,歷史上有“孟母三遷”典故。“一昨陪錫杖,卜鄰南山幽。”(杜甫《寄贊上人》詩句)

  卜居一語出自《史記·周本紀》載,“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說苑·至公》“昔周成王之卜居成周也”,“周公卜居曲阜”。卜居與卜宅同義。“訪字北山阿,卜居西野外。”(《藝術文類聚》載南齊·蕭子良《行宅》詩句)

  卜築,如《梁書·劉訐傳》“曾與族兄劉歌聽講於鐘山諸寺,因共卜築宋熙寺東洞,有終焉之志”。“伊人卜築自出深,桂巷杉籬不可尋。”(唐代李商隱詩句)卜築意同卜居。

  卜宇,如《藝文類聚》載南朝梁任肪《齊司空曲江公行狀》:“愛乃卜宇金陵,索帶林壑”。卜宇意同卜宅。

  卜食,如《隋書·高祖紀》“龍首山川原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這裡的卜食已非如魏晉作偽的漢孔安國《尚書傳》釋卜食為“卜必先墨畫龜,然後灼之,兆順,食墨。”說卜食用墨畫於龜殼,灼烤後,裂紋正好食去墨道,乃為吉利,是占卜之術。前述卜食是說,民以食為天,則擇土肥水美之地,以長久居民,使服用相食,乃國家長盛之本。(配圖2-2所示)

  相宅一語典出,乃《尚書·召浩》:“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又雲“惟太保(按,即召公)先周公相宅”。《尚書·洛浩》載述同一事件,雲“召公既相宅,周公往營”。由相宅衍義,亦有相地、相土、相墓之說。在《吳越春秋》中記載,周敬王六年,伍子胥為吳王闔閭謀建國都,始“相土嘗水”,爾後象法天地,以築大城,是為闔閭城,即今之蘇州。

  圖宅,是在漢代以後,隨著“圖讖”,“圖緯”的盛行而在風水中漸為引用。所謂圖,指河圖;讖即預言,緯乃與讖一樣,為預言解經隱語。由於讖、緯之術有圖、有書,故其名為圖讖。圖緯或總稱圖書。

  王充《論衡·浩術篇》所引的《圖宅術》和盂康《圖宅書》,為堪輿家所宗之術。此後,圖宅一語,流傳為看風水,相宅相墓的別稱之一。

  第三課 中國風水學的相關現代學科

  中國風水學是在我國傳統文化及其科學技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門分析人類居住選址、規劃、營造的一門實用技術,俗稱“相地術”。那么,隨著西方現代科學的發展,是否也有與中國古人相近似的對天地人的認識及其科學技術呢?

  以往西方科學研究人的不考慮人以外的環境,而研究客觀自然環境的卻又忽視了人類自己。然而,隨著自然科學各學科的縱深發展以及互相滲透,逐漸出現了橫跨兩個學科之間的所謂邊緣學科。由學科分裂,再次走向交叉綜合,出現了諸如“人文地理學”,“人生地理學”,“行為地理學”等等。終於回歸到中國風水“天地人合一”的道路上來。這便是今天風水熱的由來。風水也就非中國獨有了。

  人文地理學

  所謂人文地理學是以人地關係理論為核心,運用人地關係理論,研究各種人文現象的分布變化、擴散和人類社會活動空間結構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將人類創造於地表的文化景觀稱為人文現象。它與自然地理學並列為地理科學的兩大支柱。

  人文地理學採用經驗法和比較法。研究世界各種現象的因果關係,把自然作為人文的基本原因,認為自然決定人類歷史發展。

  德國地理學家李特爾(十九世紀),被稱為人文地理學的鼻祖。

  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是公認“環境決定論”的創立者,他認為人是環境的產物,由環境主宰著人的活動、發展和分布。

  人生地理學

  人生地理學突破人文地理學的“環境決定論”,提出了“人地相關論”。人生地理學認為:自然為人類居住規定了界線並提供了可能性,但人們對這些條件的反應或適應,則因自身的傳統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這頗似中國風水的“天人感應”論。

  法國地理學家韋達·白蘭士矚十世紀)及其學生白呂納於1910年出版了《人文地理學》一書。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地理學研究中,自然與人的統一性,在國際學術界再次得到確認,形成人與環境“和諧”的觀點。這又頗似中國風水的“天地人合一”論。

  人生地理學的“人地相關論”認為:人口潛力與重力場有共同性;經濟發展曲線與人口增長曲線同數學的生物生長曲線和分布曲線極為相似;人口移動態勢可用萬有引力加以說明;自然系統與經濟系統具有同型。

  經濟系統的信息傳遞與物理學中的熱力第二定律相關;人生地理學的人類及其經濟發展與自然地理相關的論斷,證實了中國風水常把人類健康和發財相提並論,叫做“人財兩旺”的合理性。

  人生地理學在近年的發展中,又用系統論的觀點分析地理學中的系統空間;發現一切系統都具有共同的抽象特徵。英國喬萊·哈格特及哈維;曾先後於1967年、1969年發展運用模式與計量研究地理學的論著《地理學中的模式》和《地理學中的解釋》,這些研究說明了數學模式能說明自然規律。

  由人生地理學不斷擴散,形成了地理學與眾多學科的交叉學科。諸如: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歷史地理學等等。

  行為地理學

  行為地理學是本世紀六十年代的新學科。它研究不同階級、階層,不同人對各種地理環境所作出的行為和決策。具體地說,它著重研究人的主觀因素。諸如心理狀態、感覺經驗和理性思維影響地理環境的分布及其變化規律。

  行為地理學認為:所有影響人作出決策和行動的因素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人在空間中的行為不是沒有約束的,而受到個人本身及社會因素的種種影響。

  心理場理論

  心理場理論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在心理學史上,將之歸在完形心理學範疇。研究“場”的鼻祖是德國人勒溫(Kuriewin890-1947)。

  勒溫將心理場定義為“心理生活空間”(PaychologicalLifeSpace)即“綜合可能事件的全體”。這包括三個因素:

  ①準物理事實,即人類心目中的自然環境;

  ②準社會事實,即人類心目中的社會環境;

  ③準概念事實,即人類思想概念與現實的差異。

  這裡的“準”即非真正實物,只是主觀感受,這就區別了現實和心理兩種不同概念。勒溫採用數學、物理學以及拓撲幾何學的方法描繪了心理場的特徵,按拓撲學的概念,心理場為沒有大小尺寸。沒有固定形狀的無限柔軟的塑性體,“如此規定的空間名為形勢幾何學(拓撲幾何學)的空間,申言之,即為不用測量而加以規定的數學關係;在形勢幾何學的空間之內,沒有距離的規定,據形勢幾何學的觀點,一滴水完全和地球相等,一個立方體和一個球體也無可區別。”他用數學中的約旦曲線直觀地將心理場表現出來。

  與心理場對應的是物理場(環境空間)共處於一個大系統中,優美的環境空間應該是心理空間的物化體現。這不正是中國風水中所追尋的“氣’與”形“的關係嗎?

  關於中國風水中的”氣“,即”精“、”元“,論述頗為豐富。《張子正蒙注·太和》說:“物各為一物,而神氣之往來於虛者,原通於氤氳之氣,故施者不各施,受者樂其受,所以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琥珀拾芥,磁石引鐵,不知其所以然而感”。老子稱氣為“其細無內,其外無大,充盈天地”;《莊子·外篇》:“氣變則有形,形變而有生”等等。

  在西方,判定中國風水中“氣”的自然科學含義的工作最早是由德國科學家萊布尼茨(1676-1716年)開始,他提出了‘氣“即以太的見解。”氣,在我們這裡可以稱之為’以太‘,因為物質最初完全是流動的,毫無硬度,無間斷、無終止,不能分兩部分。這是人們所想像的最稀薄的物體。“(摘自《致雷蒙德的信:論中國哲學》)

  李約瑟引證《呂氏春秋·精道》後,在他的著作《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4Sect》中說: “在古代中國關於物理世界的構思中,連續性波和循環是占優勢地位的。在這裡,’精‘有時差不多可以翻譯成為輻射能。”

  中國現代物理學家何祚庥對“氣”作出了更趨科學的評述:“自然科學裡的’以太‘,只能作為傳遞物質間相互作用力的一種假想的介質而存在,’以太‘和實物仿佛是隔絕的,但張載和王夫之認為’氣‘和’形‘是相互轉化的。因而他們所提出的’氣‘與其說接近以太,不如說更接近現代科學所說的場。”(摘自何祚庥《唯物主義的“元氣”學說》)

  灌耕編譯的《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中提到:在中國哲學中,氣“明確表達了場的思想”。

  至此,西方人不得不承認“中國人在這方面是如此地領先於西方人,以致我們差不多可以冒險地猜測;如果社會條件有利於現代科學的發展,中國人可能首先通過磁學和電學的研究,先期轉到場物理,而不必經過撞球式的階段了。”(摘自李約瑟,《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

  醫學地理學

  醫學地理學是一門介於醫學。地理學和環境科學等學科之間的新興邊緣科學,主要是研究自然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同時也涉及具有地區特徵的“公害病”的研究。

  醫學地理學最早是由於對某些具有地區性特徵的疾病調查研究而開展起來的。例如,克山病、大骨節病、地方性甲狀腺腫、地方性氟中毒等疾病都是與地理環境的關係十分密切,病區分布很有規律,病區中環境化學元素異常。找到了病因,然後才有可能控制病源,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當前,醫學地理學的研究領域已大大拓寬,主要包括:疾病地理學、健康地理學、環境醫學、醫學地理製圖等幾個分支研究領域。

  l)疾病地理學。疾病地理學是醫學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它主要包括:

  ①與環境生物因素有關的疾病地理,如血吸蟲地理、瘧疾地理、絲蟲病地理、黑熱病地理等。

  ②與環境化學因素有關的疾病地理,如:地方性甲狀腺腫和地方性克汀病都屬於“碘缺乏症”;而當飲水中含氟量超過1毫克/升時,會引起地方性氟中毒。

  ③與環境物理因素有關的疾病地理,如醫療氣象地理、高原疾病地理、海洋疾病地理、熱帶疾病地理等。

  ④病因複雜的疾病地理,如惡性腫瘤的人群分布和地區分布呈現鮮明的地理區域性特徵,中國每年因胃癌而死亡者有十六萬人,高死亡率地區主要集中在中國西北和沿海各省,並有聚集性發病現象。調查認為,食物中的亞硝胺類、黴菌污染、家族史等都是胃癌發病的危險因素。各胃癌高發區的危險因素並不相同,更可能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

  2)健康地理學。健康地理學是醫學地理學領域中一個新發展起來的研究領域,主要是研究生命現象或過程的空間模式及其與環境因素的關係。它包括長壽地理、保健地理、營養地理、療養地理等。根據研究,在山區療養地,有利於高血壓、胃潰瘍、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系統等慢性病的療養;而在海邊的療養地,有利於肺病、貧血、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的恢復。1986年,國際自然醫學會就確定四個人類長壽區:巴基斯坦的洪薩、前蘇聯的喬治亞、南美的厄瓜多和中國的新疆。由於人類的居住區記憶體在著對人類最適宜到最不利的各種環境條件,如何為人類最優控制和綜合改進環境提供更多的科學依據,正是醫學地理學評價的目的。

  3)環境醫學。環境醫學主要是研究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目前已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由於人類活動和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環境污染已造成無數公害。正因為如此,環境污染當然也成了醫學地理學研究的重要對象。

  4)醫學地理製圖。反映醫學地理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利用現代化手段進行醫學地理製圖。一幅好的醫學地理圖具有直觀性、綜合性、整體性、精確性等特點,可以直觀地表達疾病流行和健康狀況與地理環境的關係,構成醫學地理的主要內容,從而有助於對疾病進行時空變化的邏輯思考和動態研究。如今,醫學地理學研究方興未艾,並不斷向縱深發展。研究內容不僅涉及人群疾病和健康狀況的地理分布規律,疾病發生、流行和健康狀況變化與地理環境的關係,而且還涉及具有地理學特色的醫療保健機構的設施的合理配置和醫學地理區劃。這一新興的學科將會有更廣闊的發展和套用前景。

  除上之外,在醫學界,如環境醫學、醫療氣象學等,也注意到學科交叉的研究有助於探討天文、氣象及地質、地理環境對人體的影響。如據科學統計證明,一個人出生時的天文氣象等環境條件,對於此人一生的健康狀況有很大影響;至於這些環境因素對於住居及住者的命運有何作用和如何作用的,現代科學也不能作出明確的解釋。(參見夏廉博著《人類生物氣象學》)

  在八十年代末期,美國又興起宇宙氣場養生學,其主要思想認為:人與天地自然氣場是否相符合會影響人的健康、情緒,進而影響到事業的興衰。這是鋼筋混凝土為代表的現代建築,解決了人類居住問題的同時,忽略了人與自然因素造成的反思。

  與宇宙氣場養生學類似的“生態氣場優選學”,“環境氣場優選學”等相繼在國外出現。由此提出了“生態建築”、“生物住宅”。“文明建築”等等。

  綜上所述,廣義上的中國風水學已非中國獨有。與中國風水學理論相近似的各類學科相繼崛起,正在探索天地人之間的內在聯繫。中國風水雖經千百年的經驗及實踐積累,在定性上悟出了天地人之間的相互感應關係,但其奧秘尚未全部揭開,還有待科學的最後考驗和定論。

  環境心理學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出現了一門環境心理學。環境心理學主要研究環境與人的關係,也就是從人文地理學、心理學、生態學、社會學的立場研究環境對人的行為、性格、感覺、情緒所產生的影響和作用。其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改造環境的主動狀態以及環境對改造的接受狀態;二是對環境的“認識型”和行動進行改造……

  行為型的分析。

  一種觀點,否定遺傳因素的影響,認為只有環境影響才對身心發展起作用。心理學家盧因把行為和影響因素歸納為一個公式:即行為隨人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微觀行為是由環境的各個因素引起的;而巨觀行為則是由環境整體引起的”。

  人為了適應環境而行動,首先就要了解環境,於是提出了“環境知覺問題”。而環境知覺是否充分,取決於感覺能力。這頗似中國風水中所說的:人對氣場的感知,即“氣感”。

  環境心理學將環境劃分為物理環境、社會環境和象徵環境。

  物理環境是指自然環境和構築環境。對於自然環境,主要考慮人的行為空間、氣象、風土等自然環境條件與人的心理行為之間的關係問題,從而分析人的性格差異。對於構築環境,即人工環境,主要考慮與人生活關係最為密切的住房建築問題。這便是中國風水千百年來的一再論證的“環境氣場”。

  社會環境,是指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因素。

  象徵環境,是從美學立場出發,考察環境中所包含的一切自然事物和人為事物作為一種象徵,如何對人類起作用,以及人類如何對環境起作用的過程。中國風水中的“尋龍”象徵傳統建築中的圖騰取象及室內屏風、中堂等裝飾證明了這種象徵環境的實際意義。

  第四課 風水學的方術探源

  術數的建立

  中國傳統文化(或稱本土文化)有兩條基本線索:一是以儒家為代表,諸子為附庸的主流派;二是以道家為代表,揉和方技術數為知識體系的非主流文化,或稱實用文化。考古和地下發現證明,古代真正流行的書籍主要是後者。直接可追溯到早期文明和史前時代,似是人類共同的原始思維。目前,出現了--“薩滿類型”文化是以中國為代表的世界絕大多數地區更具普遍性的世界文化論點。

  中國方技術數,簡稱方術包括兩個方面:一曰術數,是研究宇宙天地為主的知識體系;術數,亦稱數術。二曰方技,是研究人體為主的知識體系。術數又有兩種含義:一、是指策略、權術,如《韓非子·奸劫弒臣》:“夫奸臣得乘信幸之勢,以毀譽進退群臣者,人主非有術數以御之也。”二、是指法制、治國之術,即指用天干、地支、陰陽、五行等數理,來推測社會與人事的變化和發展趨向。這裡的術,就是方法、技術;數指宇宙及人事的生滅規則,也可以理解為世事的氣數和命運。

  術數,作為學科的一個類目,始於西漢。漢成帝頒詔書,重整先秦散失書籍,按學科分類。如《漢書·藝文志》:“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鹹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會向卒,哀帝復使問子侍中奉車都尉欲卒父業。歆於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上述史稱劉歆《七略》,這是中國最早的圖書按學科分類。

  《漢書·藝文志》將術數分為六種:一天文,二歷譜,三五行,四蓍龜,五雜占,六形法。並界定了術數的學科範圍:“數術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職也。”至清朝乾隆年間,修訂《四庫全書》時,術數包括:數學、占候、相宅相墓、占卜、命書相書、陰陽五行、雜技術七類。天文和曆法已成為獨立學科。從中國學術史上看,“術數”始終作為一個獨立學科是客觀存在的。中國風水學,即堪輿是術數中的一種,是不爭的事實。

  術數文字記載

  “術數”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殷墟的甲骨”。據考古學家的考證,殷代出土的甲骨,大多記載了中國文明初期的占卜資料。由此,可推斷中國古代的占卜活動,應起始於遠古時期蒙昧的原始社會。另一種說法,術數源自於在原始社會伏羲時代出現的河圖和洛書。河圖和洛書記載了中國古老的術數學的“數”,即規則。商代和西周的甲骨證明,術數在商周時期至少存有兩種形式,一是卜,一是筮。中國文化史上的珍寶《周易》就產生於這個時期。後來卜筮成了一個合成詞,成為一切占卜活動的代表。卜高於筮。卜是用龜甲或獸骨做卜骨,經過鑽,鑿等加工處理,然後放在火上灼,根據灼後的龜甲或獸骨裂出的兆象,推測判定事物的吉凶。在甲與骨兩種卜具中,龜甲高於牛骨、龜卜一般都是王或部族首領採用方法。“卜’字表示的是龜甲灼裂的形態。

  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說:“三五不同龜,四夷各異卜,然各以決吉凶。”後來,宋代編輯的《太平御覽》在卜法篇中記載有蠶卜。虎卜、雞卜、鳥卜、樗蒲卜、十二棋卜、竹卜。牛蹄卜等多種雜卜西漢司馬遷《龜策列傳》為龜卜研究專著。

  清初胡熙在雍正年間出版《卜法詳考》四卷。

  在西漢成書的《靈棋經》二卷為記載雜卜的專著。靈棋,即是《太平御覽》中著錄的十二棋卜。

  由此,卜筮所用工具,帶有“靈氣”的自然物,如:龜甲、蓍草。竹枝等,讓位於人造“靈氣”物。蓍是生長在我國北部地區的一種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它一本多莖,有的莖可達六七十根以上。蓍草的莖和葉含有芳香油,能夠散發一種香味,全草皆可入藥,因此古人把它奉為靈草,神草。蓍草與龜甲、獸骨均具有長壽、神靈的象徵。南方沒有蓍草,占筮則多用竹枝、竹棍。

  在我國影響最大的筮法是《周易》中記述的八卦和六十四卦(簡稱“易卦”,基本符號為“- -”和“一“),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火珠林卦法,俗稱”六爻卦“、”文王課“。在《周易》之前有兩種筮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商出土的數字卦多由一四五六七八組成,周出土的數字卦則多一個九字;商周數字卦中沒有二、三、四這三個數字,是為避免一、二、三、四相互混淆而採用當時已經公認的歸併方法,這種由經過歸併之後記下的數字卦可稱為”歸藏“。與”歸藏“相反,採用一二三這三個最小數字寫成”- - -“畫卦即被稱為”連山“(山與三同音)。後世,把《連山易》、《歸藏易》。《周易》總稱為《三易》。《連山易》是神農時代的易,《歸藏易》是黃帝時代的易;《周易》是周文王時代的易。《連山易》由艮卦開始,《歸藏易》以坤卦開始,《周易》則以乾卦開始。這是三易的不同之處。

  在商朝武丁到帝辛時期的甲骨文中,有許多”一“字。據古文字學家的考證,”一“即古代的筮字。現在經考古出土文物可知《周易》之前筮有兩種。一是由”一“”- - -“組成的畫卦:如圖2-3所示為刻在商末周初的銅甗和銅罍上的畫卦。二是張政娘先生考證出來的卦字卦,如圖2-4所示。

  術數的發展

  筮,也可以叫數卜,是以記數組成卦的方法來進行推測的一種術數方法。如用蓍草或其他可數物為工具,按照一定規則,得出一組數字成為卦,來推測判定事物吉凶變化。

  春秋戰國時期,術數隨著八卦與周易、陰陽五行、星象學、天干地支等的發展,逐步出現星占、筵簞、相陰陽、占夢、占寢兆、攘擇等多種形式。其中產生了術數中著名的三式太乙、六壬和遁甲。並由此,創造了六壬式盤和太一九宮盤(西漢出土文物)。這是中國風水羅盤的早期模式。

  秦漢時期,術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到漢武帝時,(公元前141一公元前87)術數名家者有”五行家“、“堪輿家”、“建除家”。“叢辰家”、“歷家”、“天人家”、“太乙家”(《史記·日者列傳》)。此時,中國風水已成熟並廣為套用。

  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術數走上了易卦的道路。漢朝先後出現了《焦式易林》、《京房易》和《太玄經》三大術數派別。《焦式易林》是根據一年二十四節氣,把八八六十四卦分派到全年,以卦直日,創立了新的筮法。同時,它又把每一卦都能變為六十四卦,並給所有的卦都記載了繇辭(有部分卦的繇辭重複),使繇辭數量達到四千條之多,成為後世“簽書”之祖。揚雄的《太玄經》則依周易的辦法,對周易八卦前的古筮法進行探索,創造了以“一”“- -”“- - -”三種基本符號組成的四爻卦。京房接受了《焦式易林》的以卦直日法,並融匯了陰陽五行、天干地支學說,發展和創立了納甲、飛伏、世應等一整套專門術語。成為後來以錢代蓍的火珠林法的源頭。以錢代蓍,簡單方便,廣播民間。火珠林卦法,以錢代蓍,故又稱“錢代蓍法”。其法三步驟:畫卦、裝卦、斷卦。在後世頗為盛行。這個時期,還出現了讖書、杯珓和靈棋經等多種術數形式。

  目前,仍在世上流傳的術數典籍:《卜筮正宗》、《增刪卜易》。《斷易大全》(筮法);《六壬金口訣》(六壬);《淵海子平》、《命理探源》(八字批命);《麻衣神相》、《柳應相法》(相術);《推背圖》(讖書)等。

  術數,無疑是一種複雜的社會文化現象,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特異的意識形態,也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一個部分。術數與我國先民對自然與社會運動的認識等密不可分,滲透在中國古代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也有大量的民俗民風的史料。

  中國術數典籍浩如煙海,術數學包容量極其博大,涉及面及其廣泛。在歷史上,中國術數為天文學、氣象學、數學、規劃和建築學、哲學、軍事學、醫學和曆法等都曾發生過啟示性和開拓性的作用。有的術數典籍本身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數學、規劃和建築學或哲學的名著。

  術數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它們的本質、終極目的,就是預測。那么,人需不需要預知自己的未來?人能不能夠預知自己的未來?人怎樣才能正確地預知自己的未來?在批判和剔除術數中的迷信和神秘成分後,今人能不能在現代科學和唯物史觀的理論基礎上,創立一門嶄新的、現代的、先進的、科學的人類預測學?回答應該是肯定的。因為,預知未來,即是作為個體生命的人的一種正常的心理需要和欲望,又是人類社會向科學提出的合理要求。

  中國的術數學,惟其稱為“術數”,原理依據是:人為自然界天與地作用的產物,人在天地間生存、運動;宇宙萬物都在時間與空間中運動,人、天、地及宇宙萬物的運動無一不受著一種“數”的制約。那么,“數”是否是一種客觀存在?

  “數”的存在形式是怎樣?是點?是線?是力?是波?是場?是聯繫?是規律?這是現代科學研究的一個課題,也是揭示中國術數,乃至中國風水奧妙的中心問題。我們相信,通過認真研究和探索,終有一天,會揭開其中的奧秘,獲得科學的發現和認識。

  第五課 陰陽五行說

  綜述

  中國古人講“一陰一陽謂之道”。不能只有陰沒有陽,或者只有陽沒有陰,這是古代的兩點論。形而上學是一點論。--毛澤東

  中國文化的源頭是《易經》,中國文化又稱為河洛文化。

  陰陽五行說,是我國先民在接觸各種事物與現象的實踐中,通過觀察與思考而建立的一種影響很大的哲學思想觀念。它是一種自發的樸素的唯物論,並具有辯證法的初步思想因素。“一陰一陽謂之道”是陰陽學說的精髓。陰陽五行,是我國人民所獨創的一種學說,廣泛滲透於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各個領域。中國風水學的各個方面均遵循這一原則。陰陽與五行是兩個基本概念。

  陰陽學說

  陰陽概念起源於夏朝,其依據是成書於夏朝的《連山》一書。《連山沖中已出現陰爻“- -”和陽交“一“。《山海經》稱:“伏羲得河圖,夏人因之,說《連山》;黃帝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烈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

  陰陽學說將宇宙世間萬物分為陰與陽兩大類,認為一切事物的形成發展與變化,全在於陰陽兩氣的運動與轉換。陰陽概念,最早時,來自陽光的向背,物體向陽的一面叫陽,背陰的一面叫陰。繼而不斷引申,進一步廣泛解釋自然界與社會界的所有現象。陰陽概念成為陰陽學說是周朝以後,特別是《易經》對陰陽進行了全面概括,成為系統、完整的陰陽學說。

  l)陰陽屬性

  世間任何事物均可以分為相反的兩個方面,即陰與陽。陰陽現象無所不在。陰陽的劃分規律是:凡類似:明亮的、上面的、外面的、熱的、動的、快的、雄性的、剛強的以及單數的屬陽;凡類似:黑暗的、下面的、裡面的、寒的、靜的、慢的、雌性的、柔弱的以及雙數的都屬陰。

  2)陰陽規律

  陰陽互根,即是指事物或現象中對立著的兩個方面,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為用的特點,處在一個統一體內。陰與陽的每一個側面都以另一側面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即沒有陰,陽不能存在;沒有陽,陰也不存在。《素間陰陽應象大論》日:“陰在內,陽守之,陽在外,陰之使也。”陰陽對立,即是指自然的萬物萬象,其內部同時存在著相反的兩種屬性,即存在著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諸如:電有正負極,磁場有陰陽極(南北極),原子由“正”電子核和“負”電子構成,建築物有陰面,陽面,山南為陽,水南為陰等等。陰陽轉化,即是指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兩種屬性,處於動態平衡之中,此消彼長,彼進此退,且在一定條件下向其對立面轉化。《易經·繫辭》曰:“日往月則來,月往日則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成歲月焉。”俗稱“風水輪流轉”即是陰陽轉化運動中的結果。

  中國古人對陰陽依存。對立、轉化的論述,具有了現代唯物辯證法的世界觀與認識論。陰陽始終處在動態平衡中,如果這種變化出現反常,即是陰陽消長的異常反應。《易經·繫辭》曰“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中國風水學就是人類在居住選址、規劃、建築活動中,尋求陰陽平衡的具體科學技術。

  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的產生,學術界至今處於爭議之中。

  史學界認為:“五行學說的創始人是孟子。孟子是五行學說的創始者,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由文王至孔子五百有餘歲……等近乎五行推運的說法。比孟子稍後的鄒衍,擴大五行學說,成為陰陽五行家。”①哲學界認為:“五行的明文見於《尚書·洪範》(相傳為西周初年文字,據考證可能是戰國時代所作)。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日從革,土爰稼牆。”易學界認為:“五形學說是與陰陽學說同步產生的。”

  l)五行屬性 漢董仲舒在《尚書·洪疇》中將五行抽象為五種物質屬性,不僅僅是五種物質。五行學說歸納客觀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最基本“元”構成的,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包括人在內)的發展和變化都是這五種“元”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金、木、水、火、土之間的相互對立、依存和轉化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生生滅滅的規律和原因。這個觀念是樸素而又唯物的,與近代科學“元素周期表”和“物質不滅”規律極其相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五行特性:木一具有生髮、發達的特性;

  火一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

  土一具有長養、化育的特性;

  金一具有清淨、收殺的特性;

  水一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

  五行歸類

  2)五行的規律 五行學說認為:五行之間具有相生相剋的規律。

  相生:含有互相滋生、促進、助長的意思。相生的關係中,具有它生、生它,即順生、逆生兩個方面的關係。逆生,又叫亢乘,即五行亢乘。

  相剋:含有互相制約、克制、抑制的意思。同樣,相剋的關係中,也具有克它、它克,即順克、逆克兩個方面的關係。逆克,又叫反悔,即五行反悔。依其排列,規律為“順次相生,隔一相剋”。古稱“比相生,間相勝。”順時針為順生、順克;逆時針為逆生、逆克。即:水木火土金五者,相近的依次生成,水生木,木生火……依此類推;五者又間隔一個相剋,如水克火,木克土,直至金克木……周而復始。這種生克關係是固定的,“逆之則亂,順之則治。”

  為什麼五行會“順次相生”呢?古人認為冰能滋潤樹木;木能燃燒產生火;火能使燃燒後的東西變成灰土;土裡面能找到金屬、礦物;寒冷的金屬表面潤澤,能產生露水,而且五形中唯有金屬遇熱溶化後變成液體狀態--這樣形成一個促進性的循環。

  為什麼五行會“隔一相剋”呢?古人認為:水能夠滅火;火能夠熔化金屬;金屬製品能夠砍伐樹木;樹木的根能夠穿透土壤;土能夠吸收水份使之消失--這樣形成一個抑制性的循環。

  五行相生相剋,構成一個循環鏈,周而復始。現代科學發現的元素周期規律證實了中國古代五行周期變化的合理性。五行與陰陽結合,產生了“陰陽五行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風水學,乃至中國古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諸如:中醫、天文、地理、軍事、政治、經濟等學科的總原則。有了陰陽五行的平衡與協調,才能推動和維持一切事物的正常生長、發展。變化與消亡。

  

樓房風水:附錄一 風水學課程_風水知識

  五行相生相剋圖

  第六課 乾支生肖

  乾 支

  天干、地支,簡稱乾支。是我國古代人民用來記錄年、月、日、時的符號,源於古曆法,而後被中國古代科學文化採用,做為時空參照。中國風水學廣泛採用乾支,用來辨方正位,尋求天地人的時空相順,而避免相剋。

  乾支,又稱“乾技”,古人將它們比為樹幹與樹枝,乾強枝弱,以乾為主,枝為輔之。故名:天干、地支。

  天干有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位: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記日,地支記月、時,天干與地支配合記年。

  用乾支配合來紀年月日時,是我國特有的方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最低公倍數是六十,將它們依次從頭到尾互相排列組合起來,便形成了“六十甲子”。六十甲子來源於土水木三星的天文相會現象。木星繞太陽一周約十二年,土星繞太陽一周約三十年,水星繞太陽一周約0.25年,它們之間的最低公倍數是六十年。也就是說大約六十年土、水、木三星相會。十二月建制來源於太陰,即月亮在地球繞太陽一周期內,月亮環繞地球約十二周,即十二個月。

  由三個六十甲子推得一百八十年,叫三元。第一個甲子年為上元,第二個為中元,第三個為下元,這就是風水學的三元運氣說。現代天文學證實,三元(一百八十年)是“九大行星”的會合周期。中國風水學稱“九星連珠”。中國採用的第一個甲子年是從黃帝開始計算的。

  現代沿用的陰曆,是夏曆。《史記·曆書》說:“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即:夏正建寅,殷正建醜,周正建子。中國風水學使用的年月日時,是採用夏曆,實際是陰陽合曆,俗稱農曆,以含立春之月為正首。這便是中國古天文學的“斗建”或稱“十二月建”。斗建的意義是《史記·曆書》集解所說的“隨斗杓所指建十二月”。公元前4000~前1000年間,北斗七星比現在更接近北天極,處於恆顯圈內,每天晚上都可見到。在中國古代,發現不同季節的黃昏時,北鬥鬥柄的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把斗柄的指向作為定季節的標準。《鵑冠子》說:“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這就是指當時不同季節里黃昏時看到的天象。春秋戰國時期,天文學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為使斗柄指示的方向與月份更密切配合,人們將地面分成十二個方位,分別以十二地支表示:正北為子原北為醜、寅,正東為卯等等。夏正十一月黃昏時斗柄指北方子,十二月、正月指東北方醜、寅,二月指東方卯,……十月指西北方亥,下一個十一月又回到北方子。這就是古代天文曆法中經常提到的“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醜、正月建寅”等十二月建。

  紀時,採用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所謂“小時”有“小的時辰”的意思,也就是半個時辰。若遇上這一時刻一秒不差地正處在上下兩個時辰的交界處,就應該算作下一個時辰。比如正一點,應算作丑時;正三點,算作寅時。其它類推。

  中國風水學,特別要求算出準確的年、月、日、時的乾支,然後才能由此推測出天地人之間的時空關係,即宇宙參照系。年月日時,古人又稱“四柱”,即年柱、月柱、日柱、時柱。每柱有一天干和一個地支,四柱加起來共八個字,所以又稱為“八字”。先得準確地推出人、事、物的八字,這在中國風水學中至關重要。

  四柱,即八字推算比較難記,可用以下查表方式:

  l)推年乾支:以夏曆為準。可查閱日曆書,如萬年曆,找出陰曆的當年的乾支,這很簡單(也可按六十甲子年表中的排列次序逐年推算)。但同時必須注意的是要同時查閱一下節氣,以每年的“立春”作為劃分一年的真正界限(而不能光以正月初一為界)。如果時刻在正月立春之前則要用上一年的乾支;如果時刻在本年十二月立春之後,則要用下一年的乾支。

  例如:陽曆1998年2月3日出生,則年乾支為上一年1997年乾支:丁丑。

  陽曆 1998年2月 4日辰時以後出生(即 8點 53分以後),則年乾支為:戊寅。因為1998年的立春是2月4日辰時8點53分。按照習慣,如果恰在立春這一點出生,應算在下一年。

  2)推月乾支 由已知當年的天干,就可以查閱下表來找出當月的乾支了:

  但是也必須特別注意,一定要同時查看當時的節氣,來確定真正的月份界限(而不能僅以每月的初一為界)。在一年的二十四個節氣里.凡是依次為單數的叫“節”;而雙數的叫作“氣”。推月要以“節”為界。如果時刻在本月的節前,就要用上個月的乾支;如果時刻在本月的下一個節之後(即是說下一個月的節提前來到本月底了),就得用下個月的乾支。因為在陰曆中常有月份與節氣打亂了的現象。一般,以萬年曆為準。

  注意:以上是乾支曆法的普遍規定,而在八卦中則有所不同,即所謂“一節管三氣”,那時運用的“節”與‘氣“,則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分配方法。

  生 肖

  生肖,又叫“生屬”。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屬相,十二生辰。它與十二地支相對應,-一相配,周而復始。它們之間的“相衝、相害”的特點也都完全相同。生肖排列是以十二生肖的活動時間確定的。這決不僅具有中國特色的“圖騰崇拜”象徵,而且是按照自然規律排列的生長順序。屬相比擬自然界的相生相剋關係,代表宇宙(時空)坐標系,實在是中國祖先的高明之處,便於推廣,利二記憶。現代社會發達到今天中國仍然記得自己的屬相。在中國風水學中,生肖順序關係也可輔助判斷相生相剋的自然規律。

  乾支與陰陽五行

  乾支與陰陽配合是按乾支自身排列順序,凡是逢單的都屬陽,逢雙的都屬陰。乾支與五行的配合比較複雜,如下表:

  因為“乾強枝弱”,加上乾支內部的陰陽屬性也不同,所以在與五行配合時所象徵的意義也就有很大的區別。天干與五行:

  甲木屬森林大木;乙木屬花草小木。

  丙火屬太陽大火;丁人屬燈盞小火。

  戌土屬大地之土;己土屬田園之土。

  庚金屬斧鐵之金;辛金屬珠飾之金。

  壬水屬大海之水;癸水屬雨露之水。

  地支與五行;每三位代表一種五行,但第一位表示初興,第二位表示極盛,第三位表示漸衰。唯有辰、戌、醜、未在分別屬木、金、水、火外,還屬土,有“四庫”之稱。

  醜為金庫,生亥子而克寅卯;

  辰為水庫,生寅卯而克巳午;

  未為木庫,生巳午而受金克;

  戌為火庫,克申金而受水制。

  因此,辰戌醜未又稱為“雜氣”。更為複雜的是,每一地支除了本身的五行成份在內.而其中又以一個足以代表自己性質的天干為“本氣”,又帶含著其它一兩個天干諸氣,先列表如下:

  地支六害:子未害;醜午害;卯辰害;申亥害;西戌害;寅巳害。為地支六害,有制者無妨;無制者不利。例如:丙申年,乙未月,戊子日,丁已時,四柱中就有子來相害。故此,坎卦子方和坤卦未方,不能做建築的“山”和“向”。

  地支六衝:子午相衝;醜未相衝;寅申相衝;卯酉相衝;辰戌相衝;巳亥相衝。如:午年生人,就不要住坎卦子方的宅子,因為子午相衝,有害。

  納音五行

  以上是天干、地支與陰陽五行的“正統”配合,稱為“正五行”。此外,還有一種特殊的“納音五行”,就是將六十甲子中依次序每兩項代表一種特定的五行,共三十項,組成了六十甲子的“納音歌訣”:

  “正五行”與“納音五行”之間的關係是:前者為經,後者為緯,互相補充。

  天干地支與陰陽五行之配合,變化繁雜,難以弄懂。其中科學道理,根據是什麼?(比如:“六十甲子納音五行”)在中國古代各類術數著作中,均有論述,卻沒有講清道理,這就給後人留下了不少疑問有待研究。

  中國風水學所採用的天干地支是一種宇宙坐標系,它不是絕對坐標,而是相對坐標,它所反映的是天地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實際上,宇宙天體之間只有相對關係,是互為參照,並且,其特性具有周期循環規律。

  例如:構成宇宙的物質元素具有的周期性(元素周期表,中國古稱五行:金木水火土);顏色的赤澄黃綠青藍紫七色(中國古稱五色:赤黃白黑青)的循環特性;音符的1234567i(實際是五種基本音,其中兩個是半音,中國古稱:宮商角徵羽)的循環往復……如圖3-3所示。這種宇宙運行規律,用現代科學概括是螺鏇周期規律。列寧曾提出了著名的論斷:人類社會的發展是螺鏇上升式的。中國古代科學家早就發現了宇宙的周期規律,並把這一周期規律歸納為五個基本元或五個階段。這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科學貢獻。

  第七課 四時五方

  四時,即一年的四季;五方,即空間的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這是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念。五行、乾支所適宜的時季與方位,如下表:

  五行、乾支所適宜的時季與方位

  這裡的土“寄旺四季”的意思,是指它旺盛於一年四個季節的最後的一個月份,即“四季末”。

  四時還與五行的“旺相休囚死”五種現象有著密切的關係。就是說,在每一年的四個季節里,每一個季節都有五行中的一個處於“旺”,即“王”之意,也就是旺盛狀態,一個處於“相”,即’宰相“之意,屬次旺狀態;一個處於”休“,即”休息“狀態,退休無事;一個處於”囚“,即衰落,被關住之意;一個處於”死“,即被克制,毫無生氣的狀態。

  四季與五行、五行與四季的相互關係如下表:

  五行不僅在一年四季中有旺相休囚死的狀態,而且與地支所代表的十二個月相對應,還有一個從生長到死亡的全過程,叫作“寄生十二宮”原理(如表 16)。

  五行的“旺相休囚死”與時間的關係,比較客觀形象地反應了宇宙萬事萬物生生死死,循環往復,永無休止以至無窮的自然狀態與規律。體現了古代人民樸素唯物觀與某些合理的科學與哲學思想。

  五行中:

  木一性情喜歡溫暖,向陽,而東方為陽初生之地,所以木的方位屬東方;

  火一性質是炎熱盛長的,屬南方;

  金一稟性是淒涼、肅殺的,與蒼涼稀疏,石多人少的西部相合;

  水一特性是寒涼的,與冰雪寒冷的北方相合;

  土一性質是渾厚適中,利萬物生養,成長,利於四方。置於中央。

周公算命熱門測算:

周公算命易經六十四卦四柱八字天罡地煞周易算命六壬神課梅花易數算命文章
姓名測試男孩名字大全女孩名字大全起名大全寶寶起名成人改名公司起名店鋪起名康熙字典百家姓
抽籤占卜觀音靈籤呂祖靈籤黃大仙靈籤關帝靈籤天后靈籤車公靈籤佛祖靈籤周公靈籤土地公靈籤北帝靈籤月老靈籤月下老人靈籤月老靈籤姻緣籤五路財神靈籤城隍爺靈籤孔子聖籤王公靈籤財神爺靈籤
民俗看相生男生女預測表眼皮跳測吉凶打噴嚏測吉凶耳鳴測吉凶面熱測吉凶二十四香譜圖解萬年曆農曆陽曆轉換花語大全手相算命圖解痣相算命圖解面相圖解手相圖解痣相圖解骨相圖解體相圖解
十二星座白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處女座天秤座天蠍座射手座魔羯座水瓶座雙魚座星座配對星座運勢星座排行星座知識星座愛情星座分析星座名人星座故事
星座知識星座配對 星座分析 星座星象 星座運勢 星座查詢 星座日期 12星座 星座生日 星座月份 星座性格 上升星座 牡羊座 金牛座 雙子座 巨蟹座 獅子座 處女座 天秤座 天蠍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雙魚座
十二生肖屬鼠屬牛屬虎屬兔屬龍屬蛇屬馬屬羊屬猴屬雞屬狗屬豬生肖配對屬相星座生肖運勢
風水知識家居風水辦公室風水臥室風水客廳風水房屋風水廚房風水墓地風水風水用品
心理測試愛情測試性格測試趣味測試財富測試智商測試職業測試社交測試惡搞測試情商測試綜合測試血型性格A型血B型血O型血AB型血血型配對星座血型生肖血型